财新传媒
文化 > 专栏作家

高考、爬藤、与科举

2016年06月10日

今日高考是当年科举的后裔,沿袭的是八股专利。而细察之,判卷评分之道,以及整个阅卷评分过程,爬藤方式,才与科举相近。总体来说,它是一个以精彩而正面加分的过程

拼爹,还是和爹拼?

2016年06月03日

名人的儿子不好当。因为拼爹会成为一个俄狄浦斯式的人生主题——不是靠着你爹和别人去拼,而是要和爹拼

三谈《白鹿原》:儒家德治社会

2016年06月03日

“乡约”社会和“红宝书”社会的一脉相承之处让人意识到,小说关于那个“理想”社会的描述,揭示了中国要建立民主法治社会所遇到的巨大阻力

刽子手之歌

2016年06月03日

所有这些令人紧张惊恐、血脉偾张的游戏和影片,其逻辑始终如一:“他们”在伤害“我们”,为保护自己和亲人,“我们”非挫败或消灭“他们”不可

中等偏上,何处安放

2016年06月03日

在慢班生存的最大挑战是克服无聊,故即使在慢班想维持好成绩也并非轻而易举,虽然需要的是另外的功夫

瓦特为什么能发明蒸汽机

2016年06月03日

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常常自豪地宣称,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资本主义300年的路程。但是不是还有一段路,我们并没有经历的呢

他的名字叫红

2016年05月27日

在这个缺少平等正义的世界上,最有人缘的故事仍是屌丝逆袭

照见彼此的存在

2016年05月27日

在中国,独立纪录片经常是导演个人一脚踢的工作。一方面可能是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享受一种可以掌控一切的艺术理想,或者权力欲望

旅行与读史

2016年05月27日

旅行中最可怕的一个念头是:其实你哪儿也没去。如果你的旅行目的之一,是逃出某种事物或情绪,那么,你就觉得逃无可逃,还不如本本分分地呆在家里

温源宁:一粒沙中看世界

2016年05月26日

它的精彩,就在于随处可见的看似矛盾的比照,刻画人物句句中的,道前人所未发。基本上全是小骂大帮忙式的调侃,用入木三分的挖苦把人捧到了天上

再谈《白鹿原》:悲哀的民族史

2016年05月24日

小说所描述的近代史,是朱先生和白嘉轩等儒家文化代表眼中的历史。在他们眼里,自从皇权废除后,就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每况愈下。那他们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读书装腔指南

2016年05月23日

文学讨论的目的已经日渐蜕变成讨论本身。那么既然如此,按照圈子里规定的套路发言就行了

懦弱者的心理安慰

2016年05月20日

道德可以清晰严峻,现实却有太多的含糊、暧昧、不得已,像一段疙疙瘩瘩的木头,用道德的刀子怎么削也削不平

在时间的长河中

2016年05月20日

时间有多残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传统经典的生命,一定会生存得比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政权更远、更深、更厚

返祖游记

2016年05月13日

真正的自然描述“不能从离地六尺的高度看待一切。”那是一种殖民者的态度

晓来看松几多高

晓来看松几多高

2016年05月13日

教训可以总结,成功自有天命。可千万别自命不凡,满世界到处去宣传鼓吹自己成功的这模式和那模式

Window Shopping

Window Shopping

2016年05月13日

一个富于想象的民族必须是喜欢散步的民族,而有橱窗则是城市散步的前提。一个没有橱窗的城市,就是剥夺了想象的乐趣,剥夺了与城市里其他人发生关联的可能

要聊天,先付费

2016年05月13日

社交需求是极大的市场,网络社交才起步,潜力无限,现有软件根本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将来付费的网络社交将是常态

遗民傅山的高官朋友们

2016年05月13日

官员与遗民,同属于“士”的知识共同体。同为共同体的一分子,官员与遗民的互动可以理解为增强身份认同感、缓解身份焦虑的抱团行为

张弦:与美国的久别重逢

2016年05月13日

我常常跟马泽尔一人抱一本曲谱坐在一起讨论研究,但指挥是不能学的。人要么生来就是个指挥,要么就不是。学是学不来的

莎士比亚的转折点

2016年05月06日

新君对于戏剧的态度积极得多,莎士比亚的戏班,也被赋予御用剧团的地位

人工智能的未来

2016年05月06日

未来五年中国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人工智能每个微小进步一定是跟别的连接在一起。今后不是“互联网+”,而是“人工智能+”

生命中不能承受纸书之重

2016年05月06日

我从中年步入老年,开始感受到物质再美好也是负担。不是有一个新说法叫“断舍离”吗?电子书最符合断舍离的原则,老年人最懂得断舍离的道理

哪里是最后一笔

2016年04月29日

一件作品没有完成,可能由于意外事件被打断,也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未完成本身,也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效果

不省心的老炮儿

2016年04月29日

闹了半天,真正打动我的,不是什么高尚无比的这艺术、那艺术,而是艺术家本人的内心世界与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