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专栏作家。本名邱小刚,曾用笔名三七。1964年生于沈阳,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定居石家庄。出版作品有《玻璃屋顶》《中国好人》《七日谈》等。
我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更年轻的时候,便有机会知道自己位于人类生活的哪一区域里,历史进程的哪一种方向上
在我所形容的社会里,幸运是生存的基础,我必须相信我是幸运的,不会轮到各种倒霉的事情,遇到麻烦,我便认命
对权力来说,爱戴一钱不值,服从才是真谛。假笑比真笑要有价值得多,因为后者是连三流的喜剧演员也能做到的,要得到前者,至少也得是四流政客
理解一本古书,最用不着的就是乞灵于一些宏大而空洞的字眼,并不是它们不曾表达什么,而是它们长期以来被人们用来假装成对纷繁事物的理解
庄子的基本政治态度,用最通俗的话说是:一切权力政治,无论古今,都是黑暗的。能躲则躲,如躲不开,则虚与委蛇,反正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无法更坏
是什么力量总能冲破这一切,将人带回到庸俗而康健的日用之中?也许就是因为米糠和蚊虫,任何美妙的设计也不能预防吧
庄子对实际世界的态度越是高妙,越是告诉我们他是一个生活在实际世界中的人。他的很多篇章也许更应该当成诗作来阅读,当作一批精神挣扎的诗歌
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将其奉为最高生活目标。然后呢?然后人是要死的。作为哲学家,庄子对死亡有自己的立场。庄子的态度是视死如归
庄子告诉弟子,世面上的事情是没有希望的可悲,不存在一种合理的生活或生存方式,惟一的出路,是活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
从《老子》书看,这位老人家给自己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使外界的荣辱顺逆,对内心的影响最小,其间甘苦自知,但确也是一种抵抗的样板
在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决也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论语》有些很好的处理建议,但对一些人类必须解决以获得进步的问题,遥远的孔子没有回答的责任
文学的价值或力量何在?在我来看,在人类的多种叙述方式中,它是最难使之“纯正”的一种,它天生需要细节,需要变化,需要异常
政治生活的压制性如此强烈,孔子去世前哀叹的,仍是这个社会仍然不怎么样啊,而不是我的书还没编完啊
至善作为观念竟然可能是危险的,如果没有人知道如何达到至善,它便是一个没有说明书的利器,只有恶人才知道如何利用它
趁着少年尚未被种种理论束缚住,趁着快乐或阴险的高明之士尚未发现你的孩子,让他读一本生动有趣的小说、奇思异想的诗篇吧
在形而上的探索中,人类所得良多,然而,这种思维方式拥有忽视“万殊”的内在倾向,使之可以用来畅快而粗暴地解释、裁决、禁止不合己意的纷繁意见
我们看到了三种态度,分别主张立辄、立蒯聩、立郢,说这样才是正名。每一种主张都宣称得到了孔子的真意,每一种又都将他种意见斥为离经叛道
在当时的风俗中,孔子不太谈及家事是正常的,像今人这样自家里的什么一点儿事都到处讲,反倒奇怪了。这也是《论语》可信的直觉来源之一
孔子成功了吗?看来是。他享受自己的成功吗?不好说。孔子一生,一大遗憾当是无人可与砥砺切磋。没有精神上的对手,来迫使他处于自我辩驳之外的境地
简单的不一定是深刻的,思想不一定是知识,想象永远不是推演。我愿意打一个赌,向儿童解释“一生二,二生三”云,要比向成年人解释容易
梁文道
刘瑜
刀尔登
杨小彦
张铁志
朱大可
崔卫平
马家辉
陈嘉映
北岛
米琴
李大卫
刘擎
王昭阳
野夫
高尔泰
章立凡
庄秋水
狗子
汪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