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李大卫专栏|危险的不是旋律

特约文化记者 李大卫
2020年03月14日 12:46
高尚的音乐武器化,并不始于二战之后的年代。罗森伯格告诉读者,时至一战爆发,音乐愈发成为宣泄民族主义情绪的工具
高尚的音乐武器化,并不始于二战之后的年代。抛开军乐不谈,十九世纪民族乐派兴起,背后就是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地缘政治的新格局——传统帝国统治结构出现裂隙,内部各族群出现自治,乃至独立建国的呼声。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特约文化记者 李大卫)冷战年代,东西两个阵营的文化竞争,绝不限于谁有更好的动物园(详见“李大卫专栏|动物园故事”)。就拿造型艺术为例,抽象表现主义和传统写实风格,哪个才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都能斗得沸反盈天。电影这种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自不必说。就连看似人畜无害的古典音乐,都被开拓成没有硝烟的战场。美国史学家乔纳森·罗森伯格的新书《危险的旋律》,就讲到不少美苏双方这方面的作为,除了不少新材料,一些读者已知的掌故也有重新叙述和分析。

责任编辑:陆跃玲 | 版面编辑:杨胜忠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