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怎么办》中的革命者:英雄还是魔鬼?

2015年12月11日 09:32 来源于 财新网
如今的年轻读者,对这部作品颇多批评和揶揄之词。他们更多受到人性爱教育而非革命教育,可能更认同陀翁的观点

  【名著的启示】【财新网】(文化专栏作家 米琴)《怎么办》是“文革”前中学生中最流行的三部外国小说之一,另两部是《牛虻》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家出版社前不久推出小说《含苞欲放的年代》,其中就提到了《怎么办》对那时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所产生的影响。小说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101中学的校园生活,着重再现了学生班干部们的思想活动。“男一号”齐望非常崇拜《怎么办》中的革命者拉郝美托夫,学习后者主动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并立志做一个职业革命家。他还效法那位革命者,为远大目标放弃恋爱权利。《含苞欲放的年代》对于人们“了解”文革前那一代年轻人的教育背景和思想渊源颇具参考价值。

请付费阅读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名著的启示
责任编辑:刘芳 | 版面编辑:邵超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