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 收藏
  • 打印
  • 放大
  • 缩小
  • 苹果客户端
  • 安卓客户端

金字塔的阴影下

2013年07月12日 17:10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埃及历史具有令人沮丧的,自我重复的习惯

  【随笔】(财新特约文化作者 李大卫 发自美国西海岸)7月4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新作如期见报,其观点立刻引发不少争议。虽然当天恰逢独立日,但他聊的不是美国国庆,而是动荡中的埃及政局。文章中,这位明星时评家开宗明义,宣称军变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两害相权,一个穆斯林兄弟会政权更加不可接受。

  这当然是以美国的立场而言。他认为,在中东国家如埃及、土耳其、伊朗,以及加沙地带发生的一切,证明激进的伊斯兰主义者没有经营现代政府的能力。他们或许擅长街头反对运动,可一旦掌权,对刚刚选择了他们的民主政治,就会过河拆桥,压制公民社会,迫害反对派人士,并从法律上杜绝民主协商的可能。故而,政变或许把这个国家拉回革命前的原点,但它起码组织了极端伊斯兰势力继续执政。

  招致争议的,是他把埃及的现状归结于其社会文化基因。这种说法不但严重伤害一些人的感情,而且带有本质论的嫌疑,违背了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方向。问题在于,对于埃及这样一个历史超过五千年,非但屡经改朝换代,甚至文明形态都曾改变的国家,外国人进行干预之前,是否应该作一些现实主义的考量?

  以一种世故的眼光来看,历史总是难免因循往复的宿命色彩。两年多之前,当“阿拉伯之春”蔓延到开罗,统治了埃及超过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被迫下野,于是很多人对于埃及事物的兴趣开始加温。剑桥大学的托比·威尔金森(Toby Wilkinson)的《古埃及兴亡》(The Rise and Fall of Ancient Egypt)一书,恰逢此时面世,于是广受关注。

  说起来,埃及也算这个世界上最不用公关的国家之一,形象热度或逊于美英法意,但明显超过走红的“金砖国家”(BRICS)。谁都熟悉博物馆里的那些木乃伊,更不要说铺天盖地的金字塔、卢克索神殿的图片、影像。更有文化的,还会记得《天方夜谭》当中,法蒂玛王朝都城开罗的穆斯林式异国景象。但是,这就像一个外国人从《卧虎藏龙》得到的,更多是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而不是对于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理解。

  威尔金森给读者一个感觉,就是埃及的历史延续性远强于人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数十个世纪中,这个诞生于尼罗河谷地的古老文明,伴随大河的泛滥和干旱,逐渐形成了一种治乱之间往复交替的政治命运;不断的饥馑和沉重的税负,又在社会中滋生出厌弃现世,寄望彼岸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来世”这种本来只有法老们才能享有的奢侈观念,逐渐向社会较低阶层传播。

  埃及的政治现实不断摇摆于严苛的极权统治和无序的暴乱之间,而且还伴随着建造大型金字塔这种经济上不可持续的“面子工程”。社会失序这柄达摩克利斯悬剑,又给最高当局维持政权政策的粗暴做法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事件发展每到紧要关头,军方的表态总是决定因素。《古埃及兴亡》一书出版后,威尔金森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过一篇相关文章,其中提到埃及历史具有令人沮丧的,自我重复的习惯。当时,因为失去军队支持,穆巴拉克刚刚下台。

  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讲述埃及新王国如何成为神权统治,沦为军人国家。第十八王朝的著名的少年法老图坦卡蒙(晏驾时年仅18岁,大家或许记得那具伴随其木乃伊出土的,双目出神的金质面具),就是幼主被悍将挟持登基临朝,并最终被取而代之。那支军队热衷干政,可拙于抵抗外患。不论亚述、波斯还是罗马人入侵,将军们关心的只是一件事——谁会是赢家。结果,维护政权的积极分子全都成了“带路党”。

  早年看过一部电影,其中有一段情节是以埃及为背景。印象中,男主角说过一句很装腔的话:“世界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

全选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