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评论 > 正文

毕加索效应

特约记者 李大卫
2014年01月17日 16:55
文化产业就像傅科摆,总会摇摆于口味挑剔的精英人士和工余消遣的大众之间

  【财新网】(特约文化记者 李大卫)世界上那些大博物馆,各家都有偶像级的镇馆之宝。其中最富盛名的,自然是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故宫绘画馆的《清明上河图》,海牙国立美术馆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洛杉矶盖蒂中心那幅梵高的《鸢尾花》,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霸王龙“苏”,以及华盛顿国立自然博物馆的“希望”钻石,亦属此列。

  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第五大道上那座白色螺旋建筑)偏重现当代艺术,他们的“吸粉神器”,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熨衣女》。画中人瘦骨嶙峋,嘬腮,神情阴郁而坚定,两臂超比例地拉长,关节中蕴含着马腿般的力量,冷暗的色调也充满稳定感。当时,22岁的画家定居巴黎不久,银根短缺得一塌糊涂。笔者不是艺术史家,但据有限之所见,感觉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大体两个极端:混得好的嘚瑟,混得差的悲愤。很少人能像毕老师这样,有违人之常情地,给困窘生活罩上一层神秘的诗意。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从远处看
责任编辑:宋宇 | 版面编辑:宋宇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