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财新周刊 梁莹菲
深圳大芬村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客家人聚集村落,自1987年香港画商黄江将画厂选址在大芬村起,这个与艺术毫无关联的小村落就承接了将艺术批量生产的使命。让人啧啧称奇的生产速度和低廉的价格,一下子让大芬村名扬海内外,纷至沓来的订单降临在大芬村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芬的命运就此改写。高歌猛进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和阵痛始终如影随形。
崛起,危机和转型
大芬村发展初期,为了应付大批量的国外订单,黄江将较为简单的画稿分成几个部分让工人去画,一个负责天空、一个负责湖水、一个负责地面,形成一个如同“流水线”般的生产线。依靠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大芬村在国际市场上占稳了脚跟。但与此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山寨”“廉价”的负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