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说过一句中学生都熟悉的话:“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按秦律,征发的兵士若不能克期到达戍地,都得处死。那么,假如九百戍卒中,没有陈、吴这样的人呢?他们或许会逃亡,或许,而且更为可能的,会赶到戍地去领死。
这个判断,是否违反常识?老话说“除死无大事”,难道以死博生,不更符合常识?且看别一种例子。
秦国东征,最强硬的敌人是赵国。先败给赵奢,又败给廉颇,秦兵为之丧气。十几年后,为了争夺上党,两国再次开战。最后,赵军被困在长平的狭谷中。秦王亲赴河内,动员军民;十五岁以上的男丁,都征发到长平一带,阻断赵军的救援。关东的大国,尽作壁观,谁也不出援兵。赵军被围一个多月,粮尽力穷,只好投降。这四十万降卒,秦将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龄幼小的,遣回赵国以宣示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