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朗读

贾晓伟
2009年05月22日 22:04
一旦向外的解读趋向意识形态,便有了爱国主义与民族仇恨的双重变奏。而真正的艺术,来源于个体审视
 

  每隔几年,欧美就会有“二战”题材的电影杰作问世,并引起热议。从《辛德勒名单》《钢琴师》到新近获奖的《朗读者》,大牌导演总能从一直不会死去的黑暗记忆中,挖掘宽恕与拯救的母题,照亮当下,也照亮过去。细究原因,欧美文化的基础,同“罪”与“罚”两个命题有关;即使在政治与历史的极端场景中,国家、种族与个人,也必须在一个完整的省察体系里接受拷问与审视,求得神学意义上的宽恕与支持。简单说,欧美文化里有一个受难的人子,也有一个云端上的上帝。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