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作家在行动

李大卫
2008年09月28日 18:53
政治立场的对立,并不妨碍他们在文学上惺惺相惜。这种品质在如今的作家当中,已经非常罕见了



  1941年的一天,几个英国特工撬锁潜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日本领事馆。他们的目标是日本人的密码本。参与这次行动的成员之一,是英国前海军情报员伊恩弗莱明。此人后来成了间谍小说家。这段经历后来出现在他的小说《皇家赌场》中。出于文学夸张的需要,小说主角007开枪把一个日本人给杀了。
  当时英国人穷于应付德国的攻势,为此急需把中立的美国拖进战争。首相丘吉尔想出一个歪招。他召集了一帮不像间谍的间谍。这些人大多是帅哥,给人印象吊儿郎当。丘吉尔的算盘,是利用这些年轻人的魅力,让他们混迹于华盛顿的上层社会,影响美国的决策和舆论。除了弗莱明,他们当中日后出了大名的,还有以赛亚柏林和罗纳德达尔。
  今天我们知道达尔,是因为他的儿童文学,尤其是《查理和巧克力厂》。达尔的正式身份,是英国驻美使馆的助理空军武官。他在华府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偷听美国大人物说话。他还好赌。一次在牌桌上,把平生第一笔稿费输得精光。这种做派,加上仪表出众,谈吐机智,身边自然少不了女人。其中之一就是女参议员鲁斯。除了身为政要,鲁斯的丈夫还是《时代》周刊的老板。这种人物的枕边风,情报价值自然很高。对他青眼有加的,还有第一夫人伊琳娜罗斯福。总统夫人喜欢他的儿童故事,还邀请他去白宫。
  总统本人具有明察秋毫的识人之能。他找了个机会,旁敲侧击地提醒达尔,意思是说,小伙子,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干嘛来的。达尔在美国的主要成果,是结交了一些影响公众舆论的新闻界人物,包括马什和李普曼。这是于公。于私,是他把早期的空战小说,卖给了迪斯尼。
  英国作家服务于秘密部门的传统,滥觞于16世纪都铎朝的克里斯多夫马洛。只是到了达尔这拨人,老大帝国已是慌不择路。至于他的同胞弗莱明,也只能向壁虚构007这样的英国版超人,一个失去帝国的帝国主义者。
  最近还有一本讲英国作家的书很有意思。作者利波多夫的职业是律师,但他的书一向销路不错。他的《同一个人》融入了他多年业余研究伊夫林沃的心得,出版时刚好赶上沃的小说《故地重游》拍成电影。电影是1981年版英国同名电视剧(国内译做《故园风雨后》)的重拍,效果没法跟旧版相提并论,但媒体上话题不少。利波多夫的书也由此沾光。沃比上述的弗莱明和达尔年长半代,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人物,不止一本书成为经典。这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家伙,从小欺负同学,长大变成一个思想反动的势利眼。一个人成长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想不势利都难。这个中产阶级子弟(老爸是出版商)总想混入上流社会。他费尽心机娶到的名门闺秀却对他不忠。他想投海自杀,又被水里的海蜇吓回岸上。他随后皈依了天主教。天国里没有公爵和平民。
  和今天的势利小人不同,沃的攀龙附凤,很大程度上出于审美需要。而且他绝不是孬种。“二战”期间,他也没在后方闲着。他的作战表现勇敢到近乎鲁莽。后来他得到梦想的一切——财富、名声、地位、体面的婚姻,但他知道这些都是镜花水月。在《故地重游》一书里,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目睹牛津时代贵族同窗的家族日渐败落;那种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的气氛,全是作者有感而发。
  《同一个人》不是伊夫林沃的个人传记。这本书还有一个传主,就是和沃同龄的乔治奥威尔。在读者印象里,奥威尔在人格上和沃完全相反。这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同样深谙保守社会的等级差异,但他所作的是跟这一切作对,虽然这种自我改造并不总是成功。一次他跟一个工人套近乎,结果对方一听他的伊顿口音,立刻叫他“大人”。
  奥威尔也上过战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被佛朗哥一方的狙击手打穿了脖子。仅差毫厘,我们就看不到《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年》了。他从小在寄宿学校挨人欺负,于是对强权恨入骨髓。他批判斯大林式集权政治的文集,行文之尖锐,就连T.S.艾略特这样的编辑都不敢发稿。作家汤姆沃尔夫有个说法:从小欺负人的,长大变成保守派;从小被欺负的,大多成为自由派。好像有理。
  利波多夫把沃和奥威尔比喻为同一个人,意思是他们都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的产物;而且。■
  李大卫:作家,评论家,现居美国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