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专栏 > 正文

陈纯专栏|社会信用的伦理考量

2019年07月26日 15:29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一个全面应用于生活的社会信用系统,将不会给人任何重新做人的机会。这样的社会,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2018年4月25日,北京,全市首套“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在通州上岗。闯红灯违法记录还将与个人信用挂钩。图/视觉中国

  文丨陈纯

  哲学博士

  现代商业社会的运作模式是,所有公民在基本权利方面平等,某些人可以凭借其特殊身份获得一些特权,但其他时候,生活中所能享受到的各种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和法律,基本都取决于经济实力。这套模式最有名的批判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他控诉资本主义社会将一切都“商品化”。 如果我们能在市场以外引入另一套评价系统,那么许多人应该会鼓掌欢迎。迷你剧《黑镜》有一集讲的是,在未来世界,一个人在住房、交通和购物等方面的权利,除了依靠经济实力外,还倚赖一套打分系统。如果你的分数高,就可以用更优惠的价格租到更好的房子,享受性价比更高的服务。不过,这套打分系统建立在社交评价基础之上:每一个和你接触的人都可以给你打分,你的总分是根据所有人的打分计算出来的。其中,总分高的人打的分占比更高。最终,得分都会显示在每个人的头上。在剧中,这套打分系统所引起的后果是,社会产生了一种畸形的马太效应,分数越低的人得分越低,而分数高的人会受到更多人的谄媚而获得更高的分。 这等于说,你能享受到多少权利,是所有人投票的结果。而每个人打分都是任意的,把生活建立在他人任意打分的基础上,不只是太过儿戏,甚至相当于数字时代的民主暴政。有人认为,如果我们采用比较客观的打分标准,那引入另一套评价系统,依然不是坏事。这样的打分系统,正浮出水面,那就是所谓“社会信用体统”。

责任编辑:李佳钰 | 版面编辑:杨胜忠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