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评论 > 正文

“工人新村”与具体的乌托邦

2012年03月28日 09:56 来源于 财新网
与“新村文化”被有意无意遗忘的情况形成对照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狂热的“石库门怀旧”。许多人看到的是被改造成“新天地”酒吧一条街的石库门,它被伪装成老上海文化中最具情调的部分

张闳|文

  工人新村是上海历史叙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20世纪50年代,新政权开始兑现平民主义政治的承诺。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从苏联引入“工人新村”的建筑理念,以构筑新国家主义的建筑蓝图,并试图解决上海300万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第一批新村参照苏联集体农庄的结构而建,均为两层立柱式砖木结构,有统一的单元、统一的房型和面积,多户共用的公共厨房和卫生设施。 据调查,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的建设就是如此,五开间,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每个单元建筑面积为275平方米,居住面积173.4平方米。可住大户4户,小户6户。大户居住面积为20.4平方米,小户居住面积为15.3平方米。每层均辟有公用厨房,为5户合用。厕所设在底层,为同一单元内的10家住户共用。著名的曹杨新村的各小区之间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禾绿稻黄,鸟语花香,一片江南水乡景色,环境优美,且与长宁、普陀、闸北等工厂区相距不远,是理想的工人居住区域。这里经常成为20世纪50年代表现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工人阶级新生活的电影(如《大李、老李和小李》)的外景地。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书摘
责任编辑:宋宇 | 版面编辑:宋宇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