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古城

2007年12月24日 10:59 来源于 caijing
在这样的古城中,最不能保留的,就是古,古迹古物古风味。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啊



       北京地区的文物古迹之多,居大陆之冠。目前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者达1000余项,看起来洋洋洒洒,令游人目不暇接。
但此徒可以惊俗目而已。北京是饱经沧桑的老城,故劫后遗存,已甚寥寥,大部分具风味、有历史意义的东西都老早不见了。某些名义上保存着或已维修开放的,实际上也是仅具名号而已,跟老样子迥不相侔。王府井就是一例。
       如今这般模样,哪还能彷佛旧日风情?
       但无论如何,王府井的东安市场,毕竟还在。西城与之相对的西安市场可就难觅踪迹了。其地名为市场,其实在清朝是鹌鹑市,后来成了杂技场,有几个茶馆,每日午后有评书可听。还有个文人雅集的“莺嘤谜社”。今俱不在矣。
       西安市场所在地为西四。附近石老娘胡同口,有一当街庙,乃明英宗时建,清末时曾辟为会辅堂讲舍,今亦不存。西四牌楼北面,护国寺街还在,但护国寺也仅存一处用栅栏围起来的残址。那是明清时期的巨刹,不仅殿堂九进,规模宏大,每月初七初八的庙会,更是乾隆以降北京最热闹的市集。其繁胜景状,如今只能从一些古籍上去想象了。
       西四南边,砖塔胡同的万松老人塔倒还存在。但此地原为风流渊薮,今亦邈无痕迹。考北京的妓户,当然以珠市口北面的八大胡同最著名,然内城砖塔胡同才是地道的花丛,云皆京津胭脂,吸引贵家子地来此销金者。
       护国寺不远处另有白塔寺,始建于元,占地16万平方米,可见其大。明宣统间又在其西北地址上修建了一座更大的道观,叫朝天宫。旧民谚称其地为“宫门口”,卖面茶的担子和宝福轩茶馆、同泰祥估衣铺,到上世纪70年代还很著名,可是朝天宫久成灰烬了。
       以上这些,只是西四外围一小隅的情况,整个北京城,那还了得!城外的情形也一样。清朝时,内城只住旗兵,汉族官绅土著都住在城外,而以宣南最繁华,各省所设会馆亦多在此。当时文献都说是“会馆遍地”。到了1949年尚存300余所,如今亦寥落了。例如作为谭嗣同纪念祠的浏阳会馆,现为民居;鲁迅住在里面写《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文章的绍兴会馆,其藤花馆和补树书屋均遭拆除,重修开放还不知要待到何时。
       这些旧时常见之寺庙、妓户、市场、会馆、书院,大抵不存,正可见时代及生活方式之变迁。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茶馆茶座。现在谈起喝茶,总以闽广江南为主,北京的茶文化没人看重。殊不知北京茶亦盛极一时,且与他处不同。
       江浙是文人茶,福建是老人茶,北京则是大众茶,茶棚茶座茶寮茶园茶楼无处无之。人们以饮茶打发时间,也以饮茶交友联谊,各阶层人士皆是茶人,才是北京的特色。茶馆也是一切社交活动之基本场所,所以北京戏院全叫作茶楼茶园。酒馆、饭店跟茶楼也有一体化的倾向,其中一种既卖茶又卖酒菜的,称为二荤铺,尤可见北京风味。城外高粱桥、六铺炕、麦子店、葡萄园,则多所谓的野茶馆,大抵是临水面山,以清茗闲谈,暂避尘嚣。另外还有棋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多在什刹三海一带,清茗伴棋,以消永昼;书茶馆乃是说评书的,后来才有单弦、双簧、相声、大鼓之类表演。
       如今此等饮茶文化已随茶馆之消亡而俱灭。冷饮咖啡之外,茶馆新风格,一种是受台湾影响或根本就是台湾人来开的,以高级装潢泡制出古典意象(如小桥流水、雕花门板、蓑衣雨笠、牛车瓦檐、穿凤仙装或旗袍之女侍等),而喝乌龙茶。一种是装点老北京意象,带杂耍戏曲表演,以招揽观光客,老舍茶馆、天桥乐茶园最为著名,相信我台湾同胞不少人都到那儿去欣赏过。
       传统的茶寮茶舍茶棚茶座,城内城外俱已无之。若说尚存古风,则我知道还有两处:一是琉璃厂的京味茶馆,中国书店所办,老舍夫人胡洁青题的匾。门窗、柜台、桌凳、字画、茶具,都是平民日用之物,故京味儿十足。
       二是民族饭店斜对面的三味书屋。楼下是书店,专售人文社会书刊,选书甚精;楼上则为茶座,铜壶注,闲坐足以移情。我每进城,常要找机会去坐一会儿。有时乘车经过,看见它周边已搭起鹰架围篱,很担心它会不会也遭了拆迁。毕竟,!■

       龚鹏程:学者,原台湾佛光大学校长。近年以讲座教授身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游学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