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彭桓武

2007年03月19日 10:41 来源于 caijing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7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彭桓武的名字,是和中国的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连在一起的。他的名字前面有许多著名的头衔,但一直以来,他自己最看重的,就是“理论物理学家”。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长春。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16岁那年,他就跳过高中直接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随周培源教授进行相对论的研究。
    在清华期间,彭桓武严格遵循他给自己定下的“主修物理、选修化学、旁听数学”的学习计划,为日后的理论物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华六年,他和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被并称为“清华四杰”。
  1938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远赴重洋来到爱丁堡大学,投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玻恩门下。彭桓武是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至1943年,彭桓武留在爱尔兰的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他与海特勒合作进行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发展了量子跃迁理论,用以处理核碰撞中产生介子的过程,得出能谱强度,并根据它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这就是当时名扬国际物理学界、以作者哈密顿、海特勒、彭桓武(Hamilton,Heitler,Peng)三人姓氏缩写为代号的著名的“HHP理论”。
  1943年7月,他回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做博士后的“卡内基研究员”,与玻恩等合作进行场论方面的研究。1945年,他获得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后,又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在由波动力学创始人薛定谔任所长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任助理教授两年,继续进行场论中用生成函数方法表示波函数的研究工作。
    薛定谔非常看重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他在当时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曾这样描述彭桓武:“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1948年,在薛定谔和海特勒的推荐下,33岁的彭桓武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当时,他已回国执教于云南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之后,彭桓武收到爱尔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刊,才知早在30年前,自己已经是它的会员。
  彭桓武是在1947年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回到祖国的。同年,彭桓武代表云南大学前往比利时参加“大学教授会议”,之后绕道法国巴黎看望钱三强。那时候,美国已经在日本投了原子弹。这两位昔日清华园的同窗心照不宣地相约——回祖国大干一场!
  1949年初,天津、北平相继解放。彭桓武便绕道香港,经天津到北平,与先期到达这里的钱三强重逢。此后,两人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发展原子能事业,培养科研人才。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彭桓武:当年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为什么还要选择回国?彭桓武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在新中国,1955年10月之前,彭桓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原子核这一多体系统,探索核力的形式和处理原子核多体问题的方法。1955年10月至1956年4月,他参与由钱三强带领的实习团去苏联学习反应堆理论。从此一直到1972年11月,他的精力主要放在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所需要的学术组织、理论研究以及培养青年干部的工作上。
  作为核工业部核临界安全小组的第一任组长,彭桓武参与并带领全组解决了核燃料生产和加工中遇到的一系列临界安全问题。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他运用强有力的理论手段将复杂的方程组予以简化,完成了原子弹反应过程的粗估计算,划分了反应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决定各阶段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对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与物理图像起了重要的作用。
  彭桓武对中国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探讨和设计是开创性的。完成这些国防科研任务后,1978年,他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默默回到基础研究领域,并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彭先生古稀之年,曾写过一首七律《七十自况》:少小离家自学飞,省垣故国识芳薇。华园六载登堂座,云海多年入室帏。众木喜看撑大厦,群禽协舞映朝晖。一场淫雨风滥后,韧翼总凭余热挥。
  他在这首诗的自注中写道:“前四句记叙建国前求学经历(‘省垣’指今吉林市,‘故国’指今北京市,‘华园’指清华大学及研究院,‘云’指云南昆明,‘海’指海外爱丁堡及都柏林);后四句则概括建国后参加祖国建设的历程。”■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