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皮诺切特

2006年12月25日 13:53 来源于 caijing
智利前独裁者,2006年12月10日去世,终年91岁


□ 王丰/文

  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死于心脏病,这一天是2006年12月10日。次日,世界各国的媒体在讣告栏中登出的新闻标题几乎如出一辙:“奥古斯都皮诺切特乌加尔特,智利前独裁者,终年91岁”。
  他死后,6万名支持者在停灵的圣地亚哥军事学院外排起长队,等候数小时瞻仰“我们的将军”的遗容;反对者们在街头痛饮香槟狂欢,并与警察发生冲突。这位军事独裁者为智利乃至世界留下的复杂政治遗产,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社论中评论说:“在上世纪70年代横行拉美的军事独裁政权中,(皮诺切特)不是最血腥的,也不是统治最久的……但他却是最残暴而成功的一个独裁者。”
  1915年11月,皮诺切特出生于智利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的一个海关官员家庭。他从小对拿破仑推崇备至,渴望成为一名军人;18岁进入军校,22岁加入陆军。此后30多年,他在陆军中稳步攀升,并数度在军事学院担任教官。推行社会主义路线的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于1973年8月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
   彼时智利国内,剧烈通货膨胀已持续两年,经济出现负增长;阿连德政府与右翼掌控的议会交恶,军队也蠢蠢欲动,智利处于内战的边缘。国际上,美国担心智利成为下一个古巴,中央情报局一直在策划推翻阿连德政府的行动。
  一个月后,身为陆军总司令的皮诺切特参与了推翻民选的“人民团结阵线”政府的军事政变。阿连德总统因之身亡。皮诺切特在回忆录中声称自己一手策划并主导了这场政变;但其他参与政变的将领说,皮诺切特只是在政变前几天才“不情愿地加入”。
  皮诺切特在政变发生后,即被推举为军政府主席。智利的混乱局面为他废除民主制度提供了借口。他以“抵抗共产主义”为名,取缔一切左翼政党,镇压抵抗运动,迅速排斥异己,巩固了对军队的领导权,并在1974年自封为总统。
    与其独裁者身份相吻合,皮诺切特性格暴戾,据说在军政府内部的会议上也常以左轮手枪敲桌子。政变后半个月,他派出的一批陆军官兵在各地兵营杀害了70名遭监禁的异议人士,是为智利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死亡大篷车”事件。
    至1990年皮诺切特下台,遭军政府秘密杀害、监禁的反对人士无法准确计数。据估计,约3000多人被谋杀,3万多人遭酷刑折磨,数万人被迫流亡国外。他还以“反恐”为名,与拉美其他右翼独裁国家的情报机构共建“秃鹰行动”,在美国的情报支持下跨越国界,大肆追捕、暗杀反对派。
    皮诺切特的统治还有另外一面,就是智利经济的自由化改革和振兴。从1975年中开始,军政府开始市场经济改革。皮诺切特听取了所谓“芝加哥男孩”——一批曾经在美国留学,深受“芝加哥学派”观点影响的年轻经济学家的建议,对国有企业、银行和养老金体系进行大规模私有化;并废除最低工资,降低税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75年访问智利时也开出了同样的药方,但与皮诺切特的会面却成为他毕生为人诟病的污点。
    经过改革,智利经济在1984年后出现了每年5%到7%的高速增长,成为拉丁美洲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被称为“智利奇迹”。直至今天,智利仍受益于皮诺切特时代的经济改革成果。这也是他一直获得少数国民强烈支持的重要原因。
    在“冷战”的巅峰时代,在共同的“反共”旗帜下,美英等国家对皮诺切特政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与皮诺切特的关系尤其密切。
    “铁腕统治”和经济成功,都无法阻挡智利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政治气候的转向。在1988年的一场全民公决中,他出人意料地 落败,被迫于1990年交权给民选政府,但仍保留陆军总司令的权位至1998年,此后则成为“终身议员”,享有豁免权。
    1998年10月,皮诺切特在英国治病期间,因西班牙法庭签发的逮捕令而遭软禁。西班牙指控他在军事独裁时期涉嫌杀害西班牙公民。最终,在英国政府的干预下,他以“健康原因”被释放回国。
    生命的最后几年,皮诺切特一直生活在法庭审判的阴影之下:自2004年起,智利司法机关陆续向他提起了践踏人权、逃税、洗钱、谋杀等指控。美国国会2004年的反洗钱调查发现,皮诺切特家族使用上百个美国银行账号洗钱,涉及2700万美元赃款。这令皮诺切特在智利的声誉遭受重大打击。
    2006年11月,在91岁生日那天,皮诺切特发表声明,首次表示对他统治时期发生的种种暴行承担“政治责任”。
    皮诺切特死后,智利政府拒绝为他举行国葬,因为“他是通过政变上台,此后也没有举行过选举”。■

    作者为国际新闻编辑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