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资中筠:劳工的权利与福利

2006年09月04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有组织的劳工运动,不论结果的成败,仍是改革的最初推动力



  美国情况独特,有移民造成的多族裔和先来后到的问题、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矛盾等因素,造成劳工队伍难以团结一致,工人运动的声势与影响不能与欧洲相比。但是,有组织的劳工运动不论结果的成败,仍是改革的最初推动力。因为只有它才能使全社会感到震动,产生危机感。
  19世纪最后的20年,美国劳资纠纷和工潮日益频仍,其中比较著名的、引起全国震动的,有1886年的“草料市场事件”和1896年的普尔曼铁路工人大罢工。二者都发生在芝加哥,都以罢工者失败告终。
    “草料市场事件”更引起暴力骚乱,遭政府残酷镇压,包括好几名参与者被判死刑。尽管如此,工潮仍不断上升,其数量为当时世界之最。而美国企业方的态度一贯强硬,从思想上就不能接受罢工的的正当性,认为那是“妒忌心引起的恶行”。与此同时,劳工方面的组织能力却越来越强大,劳资双方的对立日益尖锐。
    1902年5月12日,属于“劳联”的“联合矿工工会”一声令下,位于宾州西北矿区的全体煤矿职工同时停止工作。这就是载入世界劳资冲突史册、持续五个月的宾州14万煤矿工人大罢工。工人提出的具体条件是:八小时工作制(当时是十小时)、增加工资20%、“公平秤”(他们怀疑矿主在出煤的秤上做手脚),以及资方承认组织这次罢工的“联合矿工工会”。当时美国的大部分无烟煤矿为九家铁路公司所有,资方照例态度强硬,拒绝妥协;工会方面则通过正式决议,坚持到底。此时,各种中间力量为之震动,纷纷出面调停。劳工领袖中的温和派曾一度占上风,准备接受调停;但是资方错误估计形势,认为此风不可长,继续顽固拒绝。这回矿工空前团结,分化手段未能得逞。双方僵持不下,直到进入10月,寒秋逼近,煤价飞涨,整个东北地区都感受到了供暖不足的威胁;医院肺炎患者增加,工厂因燃料短缺纷纷关门,学校也停课。资方的强硬态度引起全社会的谴责,社会进入危机状态,随时可能出现暴乱。
  这时,老罗斯福总统被迫亲自介入,召集双方代表谈判。资方态度的极度傲慢和劳方代表的通情达理,使他转变了对工会的成见,并且坚定地宣称劳资冲突事关国家安危,政府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威。最后,总统请出他的好友——金融家J.P.摩根与资方斡旋,终于取得资方同意,并由资方建议,成立一个有各方代表参加的总统委员会,负责调查和仲裁此事。白宫于10月15日正式宣布该委员会成立,次日工人复工,长达五个月的罢工宣告结束。此后,总统委员会进行了500多次听证,于1903年3月提出报告,部分接受了工人的条件,不过关键的一条——资方承认工会的地位——仍未得到满足。
  对劳工说来,尽管此后发生的多次大规模罢工常遭失败,但这次确是一次空前的胜利:打击了资方的气焰;使全社会接受劳资谈判的原则,为整个20世纪和平解决劳资问题树立了先例;政府作为代表更高的公众利益的仲裁者的权力由此确立,为以后通过保护劳工的立法创造了条件。
  劳工保障法的推动还是靠国际影响。一个组织是“美国争取劳工立法协会”(AALL),它是国际劳工立法协会(IALL)的分支,发起人是耶鲁大学的德国留学生;另一个组织是“全国消费者协会”,领导人是一位妇女。1906年澳大利亚最低工资立法的消息传来,全国消费者协会备受鼓舞。为了争取改善女工工作条件,这位妇女领导者带领一批人一个州一个州地去做工作,大力推动就部分血汗制工种进行限制性立法。在联邦领袖中,最早、最有力的工伤赔偿倡导者则是老罗斯福。他也是受到欧洲的影响。在一次工伤事故国际会议上,美国在这方面的落后受到批评,受到刺激的老罗斯福回国后大力倡导劳工赔偿。在他的推动下,1910年,纽约通过第一部《劳工赔偿法》,以后迅速扩大到其他州。到1916年“一战”前夕,有30个州立法建立了劳工保险制度。
  此后,威尔逊政府时期通过了两项关于保护童工的法案,但不久又被最高法院宣布为违宪。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16年通过的铁路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日制,但是还附加了保留条款。
  由此可以看到,进步主义时期,美国在劳工权利保障方面的立法开了一个头,欧洲的榜样和激励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劳资力量对比迥异于欧洲主要国家,美国这方面的进程步履维艰,直到小罗斯福“新政”,才有更大的突破。■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