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资中筠:公益精英的世界眼光

2006年08月07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某些人以其智慧和魄力,运用不属于他们的钱来从事别人和其他机构都不愿意做的有价值的事业

,就可以改善地球人类的命运”

   美国多如牛毛的基金会主要是针对国内问题,但是有的大基金会如洛克菲勒等,一开始就面向全世界。以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基金会的项目越来越国际化,与和平有关的问题、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可持续发展、学术文化交流等等,无处不见其身影。
  财富一旦捐出,享受了免税,就属于社会“公有”。最初的出资者可能亲自掌管一段时期,差不多一代之后,基金会即脱离家族的影响。其“大政方针”决定于董事会,管理方式与大公司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董事的资格在于名望而不是财产,也无利可分。从长远看,起决定性影响的是任期较长的会长,略相当于企业的“总裁”。笔者在阅读几大基金会的会长工作报告时,常为其中所表达的深邃的思想和超前的世界眼光所震撼。由捐赠者本人主持的,如昔之卡耐基、今之索罗斯和比尔盖茨,也同样如此。因篇幅关系,这里仅举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会为例以见一斑: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宗旨,包括“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老洛克菲勒和他的首席顾问相信健康为人类福利之本,又认为根治饥馑在于改进农业,所以开始大量投入医学、农业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在全世界防治流行病,取得显著效果。在中国创办的协和医学院,是它在海外的一大杰作。
  到1929年出现经济大危机时,当时的会长福斯迪克敏锐地意识到科学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他惊呼“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超过了人类控制自己的能力”;于是,及时地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列入基金会的重点。30年代德国法西斯甫露头角、欧洲开始战云密布时,福斯迪克已经想到需要为战后重建欧洲储备人才,爱因斯坦等一大批顶级科学家的避难、生活和科研得到其资助,结果事实上得利的是美国。到40年代,这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被用来制造出原子弹,福斯迪克等人又良心不安,对资助他们进行反思。经过深入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实用负责,那是政治家的事;据此,又加强了政治学和公共政策研究的项目。
  二战以后,世人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再一次浩劫,各大基金会不约而同地开辟新领域,加强对与战争和平有关的问题的研究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因为包括福斯迪克在内的不少人都认为,民族间的隔阂、互不理解是造成冲突的根源。
  福特基金会成为国际性的大基金会是在1950年。老福特的孙子于1947年接管基金会后,投入雄厚资产,聘请了后来成为著名公益事业领袖的罗恩盖瑟主持一个小组,“集中全国所能征集到的最优秀的思想来研究基金会应如何最明智地、有效地用它的资源造福人类”。经过两年时间,他们进行了大量社会调查,于1950年提出一份长达3000多页的报告。报告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五大工作重点,首要任务就是维持和平避免战争,“建立一个法治和公正的世界”;为此目标,基金会要支持的活动,应该能直接或间接对各国政府以及联合国的政策产生影响。另外的四大重点是:促进民主、加强经济、改进教育和“增进对人的行为的理解”。
  这份报告还对基金会的独特性质和手段作了承前启后的概括:基金会的性质是“公共信托的私人管家”,因为资产不属于任何董事或任何人,是真正的“公产”,一切活动的目标都是为全人类的福利,而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但是资产又不能在全人类中平分,只能集中管理。它持有一种“理念”,相信,就可以改善地球人类的命运”。
  事实上,反观几十年来各大基金会在全世界的实践,基本上都是符合这一思路的。这里只举了开头的文件,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一些精彩的报告。到20世纪末,比尔盖茨提出了“让下一代人活在没有艾滋病的世界上”的目标。
  这些“会长报告”只载于本基金会的年鉴中,不大为世人所注意,却是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宝贵文献。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其政府的外交政策号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高度的实用主义,依靠强权推行其狭隘的国家利益。这些“公益事业精英”既具有与美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眼光,又更接近理想主义,姑称其为良性的“国际主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