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私营经济的历史轨迹

2006年06月26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2005年被很多人说成是“改革反思年

    ”,尽管人们说这个话是出于不尽相同的立场,对改革反思的侧重点和内容也可能大相径庭。马立诚的《大突破》一书,对于人们反思和评价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利弊得失,对于人们进一步明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参照坐标。
    此书并没有直接参与当前关于改革何去何从的争论,但它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方向之争、政策之争和思想观念之争的描述与梳理,尤其是在对待私营经济的态度上所做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回顾和总结,却对我们有相当的教益和启示作用。
    纵观改革2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前进和发展总是伴随着争论。对改革抱怀疑或反对态度的人在每一次挑起争论时,无一例外地总是祭出一个法宝,即质问现行的改革措施“姓社还是姓资”。他们自以为背靠“老祖宗”,手握“本本”和“条条”,有恃无恐,大摆兴师问罪的架势。
    对于作者来说,邓小平的“不争论”是非常英明的方针,也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方针。但是,如果质疑者一定要挑起争论,坚持改革的人并不害怕争论,也不回避争论。他认为,如果我们用“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而不是固守教条,那么,历史经验就雄辩地证明,改革没有错,在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的前提下发展私营经济没有错;相反,那些一定要把私营经济划入资本主义范畴,一定要限制、打击的做法,是不利于发展中国经济的,从根本上说也不利于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大突破》一书把私营经济的命运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从1949年到1976年,既有的私营经济从被限制、改造到完全消失;从1977年到现在,私营经济从再生到今天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不论是在前一阶段还是在后一阶段,关于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及相应政策,并不是没有争论。但实践和历史的经验证明,正确认识和对待私营经济,关系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人们不难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从历次争论的相关言论和后果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大突破》对前一次关于私营经济争论的回顾,对于我们认识当前的形势特别有启发作用。书中记载,1990年初,北京一家报纸就提出“姓社姓资”的问题,质问我们推行的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社会主义改革。文章告诉读者: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还有报纸说:“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姓‘资’。”是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给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重新赋予推动力;是上海《解放日报》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力排众议,扭转了舆论的方向;当然,最终是我们经济建设的成绩,我们综合国力的提高,证明了两种立场、两种观点、两种政策到底哪一种正确,哪一种错误。
    当时的争论是激烈的,对立是严重的,但回过头看,是非曲直也是清楚的。难道我们不能从反复的争论和多次的实践检验中,对当前是否应坚持改革开放的问题得出应有的结论?■

《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马立诚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出版社新书录

《剑桥哲学研究指针》第一辑(20种),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一版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日)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讴歌编著,北京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美)茱迪史珂拉著,刘满贵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5月第一版
《什么是公司治理》,(美)小约翰科利、杰奎琳道尔等著,刘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微利时代的成长》,(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理查德怀斯著,孙燕军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李玉琢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以赛亚伯林的遗产》,(美)马克里拉、罗纳德德沃金、罗伯特西尔维斯主编,刘擎、殷莹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衣食大义》,汪朗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中国语文札记》,杨联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