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金钱比时间珍贵 移民应取高技能

2005年10月31日 07:00 来源于 caijing
为什么慈善机构不要钱而要义工?答案很简单,除了慈善家,一般人重视金钱甚于时间,他们宁可当义工而不捐款



 (一)
     在8月下旬假伦敦大学书院召开五年一度的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上,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艾林仙(T.Ellingsen)和约翰逊(M.Johannesson)提出的论文《时间不是金钱》,一举推翻时间比金钱宝贵的“传统智能”!
     除了向慈善机构捐款或富亲戚接济穷亲戚,一般人体现慷慨的手段并非以金钱而是以非货币媒介(non-monetary means)去表达。在西方社会,有能力的人经常帮朋友和邻居的忙,如清理花园、修理篱笆,“出力”帮忙被视为友情的具体化。谈到金钱,助人者固然因为不愿付出现款而慷慨不起,即使愿意付出,接受者有可能认为是对方的施舍,是对他的侮辱,因此会弄“钱”反拙;在一个组织之中亦如此,有心人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协助同事解决问题,但几乎没有人会出钱替他们解困分忧。
     经济学家对慈善机构经常要求富裕阶级做义工一事感到困惑。他们指出,要这些人利用当义工的时间做他们最擅长的高报酬的工作,然后把所得的额外收入捐出,岂非对授受双方更为有利?答案是肯定的。利用当义工的时间去赚钱然后捐出,对接受机构来说,受惠程度肯定较高。这种推论绝对正确,实行起来则可能大有问题。因为高收入者不是无时无刻都有工作,这等于他利用“无工可做”即无收入没有“机会成本”的时间去做义工,因此不能“以捐钱代义务劳动”。
     可是,在现实世界,为什么慈善机构不要钱而要义工?答案很简单,除了慈善家,一般人重视金钱甚于时间,因此他们宁可当义工而不愿捐款。
     经济学家称当义工为“非货币的慷慨”(non-monetary generosity)。据研究,人们所以愿意这样做,原因有三。第一,对慈善机构是否善用金钱存有疑虑。第二,当义工是肉眼可见的“利他”举动——尤其是名人替慈善机构“无偿工作”的事实被传媒广泛报道时,当事人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且可轻易换得“善长仁翁”之名。第三,奉献时间完成某项工作,很可能较捐款来得有效率。
     从古典经济学的立论基础“人人为私利而忙”出发,笔者对上述的推论有一点补充:以当义工代捐款的高收入者,还有藉公余做些与本业性质不同的工作以松弛神经的隐性诱因;这种推论如果不致远离现实,意味当“周末义工”不是单方奉献,而是有互补性即受授双方都可受惠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