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抗战期间的民族工商业智库

2010年05月21日 17:42 来源于 《财新周刊》
民族工商业的困境不仅关系到工业界本身,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中国工业化的前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地区民族工业大规模内迁。这些厂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大后方的军需民用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39年国民政府确立“国营为中心”的战时经济体制后,民族工商业饱受重税、征购、限价、管制、高利贷等的盘剥压迫,加上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投机囤积猖獗等原因,濒于崩溃边缘;孔、宋等权贵资本凭藉政治特权,肆意摧残吞并民营企业。

  那一代民营企业家,多是为“实业救国”理想奋斗的有识之士。他们先后组织了迁川工厂联合会、全国工业协会、国货厂商联合会、西南实业协会、战时生产促进会等五个工业团体。

版面编辑:路炳阳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