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油价颓态毕呈,比起最高价每桶58.28 美元,跌幅近15%;不过,若和去年此时比较, 油价仍升约45%!
油价会不会持续下降?对于受期市投机活动所影响的短期价格,谁都测不准,不说也罢;不过,对于油价长期(比如半年后)的走势,笔者深信油产的高峰已在眼前,在消耗量不断上升而替代能源未出现的前提下,
长期油价看升,似是必然结果。 数名能源科学家今年2 月间为美国政府能源部撰写的报告《世界油产见顶及其管理》(意译,见www.
oilcrisis.com),进一步强化了笔者昔前认同的地球物理学家赫伯特(M.King
Hubben,1903-1989)油产高峰期已近、甚至已到的看法。 过去20
年,全球石油蕴藏并无重大发现,而石油消耗量则增50%左右,这种趋势令人忧虑。在众多行业中,汽车业耗油增幅最大,这是因为人类对汽车倚赖日重,而汽车数目日多。以统计数字比较具体、可靠的美国为例,从1973
至2003 年间,汽车耗油量从占总汽油消耗的49%上升至67%。假使节能汽车——如丰田的prius 和福特的Escape Suv
大量生产(前者今年的预期产量为18 万辆,后者仅2 万辆),而且车主决定换车,总代价达4 万亿美元,估计换车期将长达10 至20
年(依次为汽车和大型货车)。换句话说,即使日后有真正省油或使用混合能源的汽车面世,亦要在很长时间后才能普及,意味耗油量下降的目的在多年后才能达到。 美国以外的世界汽车油耗占汽油总消耗量比例不及美国,然而,新兴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的汽车增速远较市场饱和的美国为高,其耗油比例正在急速攀升中。从1970
年开始提供与汽车行业有关数据的WardsAuto.com 统计,2003 年,平均每2.2 个美国人有一部汽车,日本是2.38 人,印尼66.1
人,印度157.4 人,中国190.2 军民消耗大增
油价长期看升人……,假如印度和中国拥有私家汽车的人均水平在未来十年内达到现在印尼的程度,汽车业固然会持续兴旺(这种说法不周延,应该是有竞争优势的车厂会十分兴旺),汽车耗油量更不得了。 私车和商用汽车耗油惊人,不同类型的军事车辆耗油量更高得令人难以置信。2005
年5 月号《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有一篇文章记述驻伊拉克美军消耗汽油的情况,从中可见一斑。和民用汽车高效率用油的倾向相反,美军普遍认为愈耗油的军事用品爆炸力愈大,因此军车制造厂从未在“用油效率”上动脑筋。 目前驻伊美军有“军车”2.7
万多辆,国防部的军用物资运输局每天要从科威特、土耳其和约旦一共输进170 万加仑汽油——除去飞机和舰艇用油,以15 万名驻伊美军计,每人每天平均耗油9
加仑——供各种军事用途,动用约2 万人及2000
辆运油车,把汽油运往伊拉克境内不同地点。 后勤自古便是兵家头痛之事。现在驻伊美军获充分汽油供应,虽然代价不轻,却使美国能有效运作,迅速转移阵地。缺粮缺水军队不能打仗,完全现代化的军队缺油便动弹不得。现代化可说是耗油量上升的同义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的非洲兵团便因汽油短缺、坦克无法开动而全军覆没;因为掌掴开小差的小兵而被“炒”的铁血将军巴顿,其率领的美国第三军团便因汽油不足而无法横扫法国,把德军驱逐出境。第三军团人数40
万,每天消耗40 万加仑汽油—— 平均每人1 加仑,参考伊拉克的数字,显见军事现代化令耗油大幅上升。 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在2001 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
越战期间,运进战区物资中,约50%为弹药、30%为汽油, 其余二成是食物、食用水以及其他日常用品;但在2000
年,汽油的比例提升至70%,这是武器杀伤力大、食物
“太空化”及装甲车、坦克、飞机、直升机等追求速度和威力、不计较耗油的结果。国科委的报告建议国防部应购进汽油效能较高的“新武器系统”,但为三军联席参谋部断然拒绝。 除非稍后发现重大油田,或者军用民用汽车的耗油量能大幅下降,不然,油价回跌至去年此刻的水平已不可能。需求之殷切不变,油价会随时因一点“意外”而回升。■
作者为香港《信报》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