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消费主义时代的艺术史回顾

特约文化记者 李大卫
2017年06月22日 17:50
这类艺术甜俗夸张,厚颜无耻地歌舞升平,全部考虑内在性。然而它们的精致利己主义,起码不给你添堵。除了那些professionally unhappy的抗议界老司机
资料图:博尔盖塞美术馆

  【财新网】(特约文化记者 李大卫)不久前经过佛罗伦萨,在领主广场边的故宫门前,看到一件耀眼的新雕塑放在那里展出,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复制品构成古怪的对话关系。那是杰夫•昆茨根据贝尔尼尼的经典作品《珀耳塞福涅之劫》制作的“映象”——原作收藏在罗马的博尔盖塞美术馆——云石材质换成黄灿灿的金属镀膜材料。

  这位美国当代艺术明星,近年在一系列作品中,把古典艺术中一些公众耳熟能详的形象,进行“回收”处理。这其中是否暗含讽喻,自有评论界去做无休止的阐释。我们也知道,这本是马塞尔•杜尚以来的老传统。只是这个运行了一个世纪的现代传统,也在一路演化,从达达派老将的工业品,到安迪•沃霍尔的日常消费品,再到今天,昆茨的“回收处理”范围,回到艺术本身的同时,又延伸到了风格数据库的深处。

责任编辑:陆跃玲 | 版面编辑:王永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