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Mohammed Zahir Shah)在位的40年间,阿富汗相对平静。当他于2002年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重回阿富汗时,现任政府授予他“国父”的称号。其实,2001年阿富汗与美国的冲突一开始,查希尔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为数不多的有潜力重建阿富汗、结束战争局面的人物之一。
尽管长期流亡在外,且疾病缠身,时年80岁的查希尔主持阿富汗大国民议会时,仍然深得人心。在近1500名来自阿富汗各地的代表中,800多人联名上书,呼吁查希尔领导过渡政府。但迫于各政治团体的压力,查希尔婉拒了这一请求,表示希望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国家政治重建进程。
“我不想恢复君主制,也不是这次大国民议会中任何职务的候选人,”他说:“我只希望为阿富汗国内受苦的民众服务。”
查希尔出生于喀布尔,13岁前一直在当地接受教育,随后前往法国深造。在国外学习时,查希尔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语言天赋,熟练掌握了普什图语、波斯语、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为以后出色地施展外交能力打下了基础。
1933年,年仅19岁的查希尔亲眼目睹了父王在皇宫内遇刺。他随即登上皇位。在此后的20年中,叔父作为他的保护人,管理着全部国家政务。年青的国王查希尔只参加一些礼仪活动,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查希尔只有一年担任教育部长的经验,并曾协助国防部长的工作。
查希尔的叔父在1945年因病离职,国王开始执政。建立于1747年的皇族已日渐式微,这位末代国王深知阿富汗必须走向现代化,于是开始对当时还是部落掌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民主改革。1960年,查希尔放弃了一些帝王特权,从而获得了西方国家的帮助。他还制定了公共选举制,向建立议会迈出了一大步。同时,查希尔提倡女性权力,号召放宽女性必戴面纱的规定。这些举动招致了国内许多传统伊斯兰部落首领的不满。另一方面,由于最终没有触及核心法律的改动,加上查希尔拒绝委任最高法院,阿富汗的一系列改革多半是浮光掠影的表面文章,鲜有实效。
查希尔在外交方面则建树颇多。他周旋于国内外不同的派别集团之间,并努力维持各派系力量的平衡。在他的领导下,阿富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坚持中立国原则。战后,查希尔小心翼翼地在苏联和美国政府的敏感外交关系下生存,成功地从两国获得了大量援助,为阿富汗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查希尔家族来自普什图背景,但他的领导受到包括少数民族领导人在内的多种族、多宗教派系的尊敬。他十分希望能够将伊斯兰当地的信仰与西方的政治观点相结合,通过改革,使国家强大起来。然而至今,查希尔的温和改革也没能缓解阿富汗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有名无实的民主政体反而默许了反对党派的滋生。极右宗教团体、极左共产党等日益严重威胁着国内的和平。从1965年到1972年,阿富汗七年内换了五位首相的事实,也凸显了当时政府摇摆不定的决策力。
1973年,就在查希尔国王在国外接受治疗时,他的堂兄穆罕默德·达乌德·沙阿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十年前,达乌德曾任阿富汗首相,一场关于普什图人的风波导致他下台。彼时,大量普什图人居住在巴基斯坦边境,围绕他们是否应当算作阿富汗国籍争议纷纷。去职的达乌德卧薪十年之后,在共产党的支持下,通过和平政变推翻了查希尔,废除了1964年宪法,自任阿富汗共和国主席。查希尔流亡到罗马。但很快,阿富汗政局再生波澜,由苏联扶助的阿富汗共产党于1978年再次发动革命。达乌德被杀,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成立。
当阿富汗共产党与塔利班领导人展开权力斗争时,查希尔已经在意大利安顿下来,但极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1991年,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葡萄牙人冒充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企图行刺查希尔,未果。此后,查希尔一直在位于罗马北部的别墅中过着平静的生活,整日下国际象棋、打高尔夫,徜徉在咖啡馆和书店中。
查希尔生命的最后几年在阿富汗度过,他受到国内广泛的欢迎和支持。甚至那些曾经指责他是“优柔寡断的领导者”的民众,也似乎因某种怀旧情节,承认了他40年不凡的流亡经历。查希尔逝后,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美国总统布什等都高度赞扬了查希尔的一生。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国王与霍梅拉公主结婚。但霍梅拉公主不幸于2002年去世,尚未来得及与国王重逢于新阿富汗。他们共同育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作者为杂志实习研究员。(翻译: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