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逝者 > 正文

保罗·劳特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

2007年04月30日 13:22 来源于 caijing
2003年度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2007年3月27日病逝,享年77岁



  对于保罗·劳特伯而言,最为动情的时刻,并不是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耀,而是当他走在街头,一些陌生人会主动走到他面前,真诚地说:“感谢你救了我女儿的命!”,或者“感谢你让我免受手术之痛!”
  2007年3月27日清晨,保罗·劳特伯(Paul Lauterbur)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厄巴纳(Urbana)的家里,因肾病悄然离去。全世界都会感念这位老人的宝贵遗产。对于每年数千万人次接受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的患者,几乎难以想象,如果离开了这一革命性的医疗设备,他们将不得不通过手术来确定病灶,或者忍受危险的X射线照射,这些无疑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不过,当1973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拒绝发表劳特伯的论文的时候,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几乎会错过一场“革命”。
  在原子中间,由于原子核本身是带电的,所以其高速旋转会产生一个磁矩;如果被放在强稳态磁场中,原子核仿佛微型的指南针一样,会重新排列方向。而在特定频率的射频波照射下,原子核本身会发生能级跃迁,从低能级跳到高能级。但这个状态并不稳定,它还会通过“弛豫过程”跳回低能级,同时辐射出核磁共振信号。
  由于不同原子核对应的频率不同,因此科学家很自然地利用这个原理,来分辨各种化合物的成分。核磁共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但它仍只是一个化学工具,与普通人的健康看上去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转折发生在1971年。这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布鲁克林分校的物理学家里蒙德·达马迪安(Raymond Damadian)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指出,通过对老鼠的解剖研究发现,其肿瘤的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普通组织有着明显差异。
  虽然身为一个化学家,但从20世纪60年代,劳特伯就高度关注核磁共振技术。这年夏天,他在观察一个博士后进行的老鼠解剖实验时意识到,既然不同人体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差异如此明显,也许根本没必要通过令人厌恶的血淋淋的解剖对其进行研究;只要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完全可以用仪器对动物进行活体研究。
  不过,如何确定信号发生的位置,还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一天晚上,在和同事参加一个小型聚会时,他突发灵感:也许,可以通过在稳态磁场上叠加一个有着梯度变化的磁场,实现对位置进行二维甚至三维定位。
  在那个年代,既没有CT(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技术),劳特伯本人也不清楚该用什么样的数学工具来解决诸多问题。但他以自信和乐观,设法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张核磁共振成像的照片:他把两支装有普通水的试管放到重水中间(重水是以氘这种同位素来代替普通的氢原子),通过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得到了交叉截面的照片。
  劳特伯本来希望通过他所在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但校方认为,这种技术带来的收益不足以补偿整个申请的开支,所以采取了拖延态度。劳特伯反而展示了更为豁达的一面,他欢迎所有人参观他的实验室。在来自不同专业和国度的访问者中,就有后来与他一起分享诺贝尔奖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教授。
  直到80年代初期,第一台商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正式投入医学应用,劳特伯仍然同自己的团队一起,继续研究改进这一技术。90年代末期,步入暮年的劳特伯才重返自己的本行化学领域,希望了解与生命起源相关的更多秘密。
  劳特伯1929年5月6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悉尼市一个欧洲移民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通过姑妈,想办法订阅了《博物学》杂志。中学时代,生物兼化学老师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允许他呆在钟爱的实验室中而不是在课堂里。据说,这位老师听到劳特伯获得诺贝尔奖时,淡淡地说:“我始终都相信,他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1951年,劳特伯在凯斯理工学院(现凯斯西储大学)获得化学学士;之后,加盟了一家公司的研究院。就在这时,他开始接触核磁共振技术。在从军队退役后,劳特伯于1969年在宾希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正式加盟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1985年,劳特伯加盟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并在这里度过了最后22年的光阴。
  劳特伯身后留下的,有两次婚姻带来的三个孩子,更有全球正在使用的超过2.2万台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这样一个数字也许仍然只是一个开始,因为随着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设备的问世,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通往人类了解自身的终极目标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