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逝者 > 正文

王光美

2006年10月30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原全国政协常委、大型扶贫计划“幸福工程”发起人,2006年10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多数中国人最早知道王光美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是1963年春天,她陪同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四国。那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获知“国内外大事”,除了报纸、广播,就是看电影前面加映的《新闻简报》。出访结束后,一部新闻纪录片在全国各影院上映,人们从银幕上第一次看到了王光美的形象:一袭旗袍包裹着曼妙匀称的身材,一条项链映衬着高贵优雅的气质,真诚的微笑挂在她的脸上。
  在那个突出“政治挂帅”、以艰苦朴素为荣的时代,王光美的出现,无疑给色彩单调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缕充满人文情怀的温馨。在人们的感觉里,王光美的“美”为中国人争了“光”。
  后来人们知道,在这次出访的背后,还有一些当时看来绝对正常、日后却引起“严重后果”的小故事。这次出访的目的是打破“帝修反”的封锁,扩大中国的国际空间,同时又是新中国的元首第一次携夫人出访,外交部礼宾司长专门到刘家检查服装,认为一件都不能用,必须全部重做;由此,才了解到王光美的衣服“还不如我们一个驻外大使夫人的多”。王光美去上海订做衣服前,毛泽东请她带信给正在上海的江青。在同江青见面时,她建议王光美不要戴别针,“要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人们有理由认为,王光美在“文革”中受到江青的残酷迫害,除了刘少奇的原因,与这次出访不无关系。
  王光美再度以更高的知名度出现在国人面前,是三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她此时的“身份”和“罪行”令人发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战略特务”(王光美就是因这条罪名被逮捕)、“国民党在大陆潜伏人员的总指挥”(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就是回来与她联系的),等等。
  在当时的一次群众集会上,时任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的江青声泪俱下地控诉王光美:出国访问,我不让她戴项链她非要戴!对此场景,当时就有人表示极不理解:即便如此,又何至气得流泪甚至发抖呢?个中真实原因,大概只有江青最清楚。
  1967年9月13日深夜,几个人来到王光美的住处,宣布对她正式逮捕。两个月后,王光美被投入秦城监狱,监号是67130。她被单独囚禁12年之久。刘少奇怎么样?几个孩子都在哪里?七岁的幼女小小见不到妈妈会怎样?她一概不知。王光美回忆,那时她常想起刘少奇与她最后分手时留下的那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我相信党和人民总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历史总会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不管遭受多大的冤屈和磨难,也要坚持活下去。”出狱后,王光美一直留有一个心理障碍:不喜欢防盗门。
  王光美再次进入国人的视野,已是1980年5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召开平反昭雪大会前夕,她率子女来到河南,迎取刘少奇的骨灰。当河南省委书记刘杰将刘少奇骨灰交到王光美手中时,她悲痛难抑,俯身将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一幅照片留下了这个令人肝肠寸断的瞬间。平反大会上,邓小平紧握王光美的手说:“是好事,是胜利!”遵照刘少奇生前交待,王光美和子女将他的骨灰撒入海中。
  王光美1921年出生在北京,父亲王治昌官至北洋政府农商部工商司长。王光美排行老七,与她关系最好的六哥王光英,后来成为著名的“红色资本家”,创办了光大银行。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是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专业的女硕士。
  刘少奇比王光美大23岁,是一个操着一口难懂的宁乡话、从湖南农村走出来的职业革命家,性格严肃,不苟言笑;王光美则是出身于官宦书香之家的大家闺秀,不仅说着纯正的京腔,还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兴趣广泛。
  据王光美的回忆,他们的恋爱过程的确缺乏浪漫色彩。1946年11月,国共和谈破裂,一架小飞机把在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当翻译的王光美送到了延安。这时的刘少奇刚与前妻因性格原因分手,带着一双小儿女,又当爹又当妈。邓颖超、康克清等几位大姐正在张罗给刘少奇帮忙。刘少奇先对王光美产生好感应是毫无疑问的,从王光美的回忆看,她最终接受刘少奇的感情应基于三点:对革命领袖的尊崇,对刘少奇坦诚性格的好感,对刘少奇个人生活的同情。
  婚后,王光美担任刘少奇的秘书。一次,她向刘少奇提出,希望有空的时候给她讲讲过去的经历。但刘少奇不愿讲,说:“你不要从我的过去了解我,而要从我的今后了解我。”王光美说:“这个回答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很深的教育。”
  王光美从刘少奇的“今后”中,看到了他的忠直坦荡和实事求是。有一次,江青向王光美谈起了一些中央的事情,并毫不隐讳地讲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坏话。王光美听了很紧张,回去向刘少奇说了。刘少奇为此专门找江青谈了一次话,对她进行了批评。当时党内敢找江青谈话并对她批评的人,大概只有刘少奇一个。还有一次,在1962年初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在分析造成中国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时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那声音振聋发聩。
  1961年春,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回湖南老家调查,看到刘少奇多次沉痛地向乡亲们鞠躬道歉,说是让乡亲们受了这么多苦,他要负责任;他还嘱咐乡亲立一块碑,把这事刻上去,让子子孙孙永不忘记。王光美铭记于心的,还有刘少奇讲的另一句话:“一个人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是最大的幸福。”
  刘少奇和毛泽东一样,都有夜间工作的习惯,王光美也陪着。工作人员看到他们辛苦,就背着他们申报了每人每天五角钱的夜餐补贴,就这样拿了将近三年,共900元。刘少奇偶然知道后,大发了一通脾气,要求一定要退还,王光美当然坚决支持。这样,每月从本来就不宽裕的开销中归还100元,直到还清。
  1967年1月6日,在江青的怂恿下,清华大学的“造反派”设计了一出“智擒王光美”的闹剧。他们假冒医院医生,谎称王光美女儿平平遇车祸轧断了腿,需要截肢,要王光美来签字。王光美和刘少奇心急如焚赶到医院,发觉上当。王光美当即迎上前大声说:“我是王光美,不是王光美的都走!”刘少奇还想看看情况,卫士会意,立即架着刘少奇离开了现场。清华大学有关批斗王光美的资料也显示,王光美在被野蛮批斗和羞辱时,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智慧、保留和抗辩。
  多年来,王光美先后写下了一批文章,并以访谈的形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她不愿意过多地沉缅在对痛苦的回忆中,更愿意用“向前看”的姿态,做好前人没有做完或没有做好的事情。出狱不久,她听说李讷病得很重,家里非常困难,立即带上老保姆赵阿姨前去探望,帮忙料理家务。李讷的儿子芝芝当时只有八九岁,至今还清楚记得,王奶奶经常带他去游泳。
  2004年6月的一天,在王光美的召集下,毛、刘两家的后人举行了一次聚会。消息传出,人皆唏嘘,既为这次劫后重逢由衷欣慰,更为王光美的人格和胸怀而感动。王光美辞世后,李敏、李讷都在第一天赶到灵堂吊唁,并在最后一天率子女前往八宝山送行。在五天半的吊唁时间里,芝芝还遵照母亲的嘱咐,天天在吊唁厅帮忙,跑前跑后,不熟悉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工作人员。
  12年的牢狱生活极大地伤害了王光美的身体,68岁时又因乳腺癌动了手术。然而,晚年的王光美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发起了一项旨在为贫困母亲提供帮助的“幸福工程”。王光美说她一辈子有个“怪癖”:不愿摸钱;但“幸福工程”最需要的就是钱。为此,她四处奔波,到处“化缘”,不惜把母亲留下的几件古瓷器拿去拍卖,将得来的56万余元悉数捐给了“幸福工程”。有人问她,把母亲留下的遗物捐出去,你难道不心疼?王光美说:“当然有些心痛!但我更心疼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贫困母亲。”
  女儿刘亭说,母亲的克己为人已经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她几乎从没为自己买过什么东西,但只要一听说哪里遭了灾,就必定要捐款,有时捐得连生活费都发生了困难。刘亭和保姆“合谋”,最多只在母亲身上放50元,“但只要有事,这50元她也会捐出去。”
  十年来,在王光美的领导下,“幸福工程”项目点遍及全国389个县,累计有15.4万名贫困母亲和她们的家庭受到救助,受惠家庭人口70万人,投入资金累计达3.1亿元。2006年10月17日,王光美辞世的第五天,她以“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发起人身份,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成就奖”第一名。女儿代她领回了那块沉甸甸的奖牌。
  2006年10月21日上午,八宝山第一告别室哀乐低徊,王光美身着一件已穿了十多年的米色风衣,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鲜花丛中。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等和数千名群众,在这里送别王光美前往永恒。
  下午3点多,王光美的骨灰由儿子刘源迎回家中。不多会儿,阴沉沉的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一场秋雨。入秋以来的北京,已经好久没下雨了。■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