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逝者 > 正文

马哈福兹

2006年09月18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埃及作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06年8月30日逝世,享年94岁


  8月30日,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因伤病在开罗去世,享年94岁。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阿拉伯语作家,他一直被视为阿拉伯文学世界的骄傲。
  马哈福兹1911年12月11日生于埃及开罗,是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中的幼子。他的文学生涯始于少年时代。1939年,即马哈福兹28岁那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命运的游戏》;此后,十部小说陆续问世,直到1952年7月埃及革命爆发。
  他一生中发表了32部长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集,写作上的多产持续到晚年,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新作问世。马哈福兹的创作,对阿拉伯语长篇小说的成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马哈福兹出身于开罗老城的一个普通人家,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先后供职于埃及宗教事务部、艺术局、电影基金会以及文化部。在退休前后,他的写作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1966年,长篇小说《米答格巷》被译成英语及一些其他国家语言,从此,他的作品亦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瞩目。
  尽管在本国声名日显,马哈福兹的作品在进入纽约这个全球最重要的文学市场时,也经历了重重障碍。1980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东方学》作者埃德华·萨伊德曾经试图说服一位有意介绍第三世界文学的出版商接受马哈福兹的作品,但是建议遭到拒绝。问及原因,对方的解释是,阿拉伯语是一种“有争议的语言”。
  1988年,马哈福兹获得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16部作品方被著名的双日出版社出版。
  马哈福兹在作品中通过繁复的隐喻,表达了对埃及发展的希望和挫折感。很多读者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虽然他致力于揭示人性的普遍状况,但其写作题材却根植于本地的现实。他笔下的故事大多以开罗为背景展开,这座古老的城市对于他的写作,就如同都柏林之于乔伊斯,布拉格之于卡夫卡,布宜诺斯艾利斯之于博尔赫斯。
  马哈福兹的写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创作深受瓦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影响,表现古代埃及人在爱国法老率领下,抵抗外族侵略。这显然同当时英国军事占领的历史背景有关。他曾计划用小说表现整个法老时代的埃及历史,并为此做过大量研究。
  1957年,随着《开罗三部曲》(包括《宫间夹道》、《欲望宫阙》和《糖库》)的出版,马哈福兹的写作进入第二阶段。这时他的名声已经超出埃及国境,传遍整个阿拉伯世界。他的作品被大量搬上舞台、银幕和电视,这使他笔下的很多人物家喻户晓。
  这一时期,他在作品中注入了大量写实主义因素,描绘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埃及社会的灰暗图景,笔触涉及埃及的社会、政治、宗教及知识分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60年代,他的创作进入新的阶段,风格也从此发生重大变化。他的注意力开始从对社会的外部描画,转向人物的内心。复杂的修辞、想象和意识流,使他的新作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虽然主题仍然来自现实社会。
  进入晚年的马哈福兹,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使长篇小说这一源于欧洲的文学体裁具有真正的阿拉伯特性。他对阿拉伯传统作品,如《天方夜谭》,以及民间文学的叙事方法的援用,给后代作家不少的启发。
  尽管马哈福兹的写作在技术上历经变化,他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却保持了相对的一致,并且随着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深化。
  有一个主题贯穿他写作历程的始终,即人生的意义在于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一个社会成员以独善其身的态度,仅仅关注自身的道德完善,这本身就有悖道德的准则。不难理解,在他的小说中,那些最终获得拯救的人物,都是一些直面社会不公的利他主义者。也正是这一点,使他的作品免于神秘主义的陷阱,不论其中包含有多少隐喻式的、超现实主义的修辞和叙事。
  就世界观而言,马哈福兹基本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作品也因此笼罩着悲剧性的气氛,而且通常会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终结。因此,时间经常成为他的另一主题。时间带来变化,进而是寂灭。在这阴郁的合唱中,也有两个色彩明亮的动机,一是为追求正义所进行的不断斗争,一是对于科学进步的信念。
  1988年,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马哈福兹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说:“通过大量富于微妙刻画的、时而写实、时而晦涩的作品,(马哈福兹)创造了一种适用于反映整个人类的阿拉伯语叙事艺术。”■

    作者为作家、评论家,现居美国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