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逝者 > 正文

罗伯特·巴特里

2003年12月20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华尔街日报》评论版主编、激发里根供应学派经济学革命并竭力支持这场革命的知识界领军人物罗伯特·巴特里先生(Robert L. Bartley)因患前列腺癌于2003年12月10日在纽约与世长辞,享年66岁。
ஸஸ巴特里积极倡导推行自由贸易、自由市场和低税率经济政策,并由此确立了使美国共和党重现活力的党内政治思想体系。就此而言,他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二战以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评论家和编辑。就在他辞世前数日,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刚刚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这一美国平民最高荣誉。布什称他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报人之一”。
ஸஸ我第一次结识巴特里是在1988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任道琼斯公司中国业务总裁后,巴特里几次访问北京和上海都由我接待。我也经常带中国官员和报社编辑在纽约和巴特里会面,和他一起讨论中国的情况。
ஸஸ巴特里对中国有着坚定不移的乐观态度。刚开始这一点让我很吃惊。作为支持美国保守派政党的知识界领袖人物,巴特里在冷战时期一直具有强烈的反共意识。但对于巴特里而言,共产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罢,美中关系与主义无关。他强烈主张美国维持给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还竭力支持“在中国愿意遵守规则的条件下” 接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ஸஸ巴特里说,1976年他陪同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访华的那次中国之行让他深受影响。当时的中国总理华国锋接见了他们一行,特意表现出中国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命运所存在的挥之不去的愤怒。华总理点燃一根火柴,告诉他的美国客人说,在中文里火柴原来一直被叫做“洋火”。他任由那根火柴一直烧到他的手指最终熄灭。巴特里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他一面扔掉火柴一面说道,这便是他的国家所受到的屈辱的例证。”
ஸஸ毛泽东主席去世时巴特里随行的这个美国代表团恰在北京。巴特里参加了毛泽东的葬礼,并在随后写下的一篇社论中表达了这样的希望:“愿新一代务实的领导人……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到发展中国的自身经济上。”
ஸஸ作为一个人,巴特里身材矮小,举止行为谦逊而有礼节,听得多,说得少。但作为一个评论家和一代保守派评论作家的宗师,他是一位巨人和一名知识界的革命家。当他拿起笔,他的声音远播四方。对于一种伟大的理念,他总是首先非常认真地进行探索,继而将他通过探索所得出的结论有力而明确地表达出来。他也从不怕公开表明自己的政见,即便绝大多数人对他的见地不以为然他也无所畏惧。
ஸஸ他的家庭背景没有丝毫显赫之处。巴特里生于明尼苏达,长于依阿华。在大学里他先后获得了新闻学学士和政治学硕士学位。1962年他进入《华尔街日报》成为一名记者。他出众的睿智和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复杂问题的能力使他在10年后坐上了该报社论版主编的位置。
ஸஸ美国的报纸在内容上主要分两部分。绝大部分是新闻版面。另一部分是社论,通常在报纸中只占两到三个版面,主要刊登专栏和表达观点、主张政见的文章。巴特里将这种报纸版面分割概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担任评论版主编的30年期间,他在《华尔街日报》中又开辟出一个独立的、别具一格的言论阵地。
ஸஸ他让手下的评论员像记者一样出去采访,自己搜集各种事实,然后自己写出新闻报道。他要求评论员们进行全面的报道和深入的研究以论证自己的论点。而一旦这些评论员对于一个论题的观点达到了深信不疑的程度,他就教他们如何以真正的“枪弹出堂初始速度”一气呵成将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他还教他们进行广泛的调查,诊断时政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由此他使自己的言论版成了共和党意识形态的桥头堡。1980年他荣获了普里策新闻社论奖。
ஸஸ他认为他的版面独立于《华尔街日报》的其他部分,他经常把该报的新闻版面称作他的言论版的“外包装”。他甚至于在互联网上创立了独立于《华尔街日报》收费网站的免费网站OpinionJournal.com,以此让他的论点能在全球有更广泛的受众。
ஸஸ巴特里最具影响力的时期是里根总统执政时代。早在卡特执政时期,巴特里就经常与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 Mundell)和拉弗(Arthur Laffer)在《华尔街日报》办公室附近的一家餐馆会面。这两位经济学家说服他接受了后来名噪一时的“供应学派”理论,他后来成为了这种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和倡导者。这一理论后来成了里根政府经济政策的基石。时任白宫经济顾问的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1982年谈到巴特里时说:“他的影响始及总统,进而遍及我所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
ஸஸ本文作者麦健陆(James McGregor)现为奥美中国(Ogilvy China)公司资深顾问。此前曾担任道琼斯公司中国业务总裁和驻华美国商会主席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