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传来了穆青同志逝世的噩耗,尽管对这一天的到来,我早有思想准备,但是当它真的来临时,我实在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强忍着悲痛,急忙赶到穆青家里。路上我不停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克制感情,不要哭泣。但是进门一见他面带微笑的黑白遗像,立刻百感交集,情不自禁泪下如雨,在三鞠躬的一瞬间,脑子里闪现出的是两句话:痛失知音,痛失楷模。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们之间的这种深厚感情究竟从何而来?论辈份,他是我的前辈,我一直以师长事之,而且始终无缘共事;论交往,我们相识很晚,几年难得见一次面,一年最多通一两次电话,没有作过一次促膝长谈,恐怕他对我的经历、家世都知之很少。可是彼此心灵若有相通,恰似古人论人之相处,“有白头如新,有倾盖如故”。这种相通,既有在新闻思想上的认同,也有在书画、摄影等艺术欣赏趣味上的近似,相互有着较多的共同语言。他出版《十个共产党员》、《穆青书法》都不嫌我的浅陋,嘱为作序;他为《人民日报》写了几篇通讯,也命我配写评论。
ஸஸ但是,对我来说,之所以那么尊崇他,仰慕他,主要是由于他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的突出特征是:身居高位,不忘人民,特别是不忘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的基层干部,尤其是不忘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几十年来,他写过许多典型人物,除了焦裕禄和郑永和是县委书记,其余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劳动模范。凡是他写过的典型人物,后来都成为他的终身朋友,有的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他们之间那种亲密、深厚的感情,真是一般人难以想像、难以相信。三年前,穆青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他当年采访过的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现在已经80来岁,有一天从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得知北京将要降温,特此跑了十几里路,给穆青同志打长途电话,嘱咐他要关好窗户,多穿衣服,防止感冒。“上年纪了,千万要留神!”穆青同志讲这些的时候,眼睛里闪着泪花,说:“我们的老百姓待我们太好了,我总觉得为他们做得太少。”
全国农业特等劳动模范、山西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是穆青同志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的主人公,他一直把穆青当做最亲的亲人,临终前嘱咐家人:“我要走了,什么都不带,可千万别忘让我把老穆的两个挂历带着。”就是这样一位纯朴的老农民,只是因为知道穆青同志对我很好,每次来北京看望穆青,也总要来看我,并说:“老穆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
这次穆青同志逝世,在送别的人群中有许多这一类老朋友。他们远道赶来,在灵前放声大哭。有些老朋友已经去世,或者行动不便,便由儿孙赶来替他们为穆青送行。而前面提到的那位任羊成老人,千里迢迢,亲自赶来按河南农村最古老的传统大礼,跪在穆青灵前,叩了三个响头……
ஸஸ看到此情此景,人们就会更加深刻地了解穆青,懂得为什么穆青同志的新闻作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那么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震撼力。“勿忘人民”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ஸஸ《十个共产党员》出版之前,他曾经和我作过一次(也是仅有一次)非常动情的谈话。他含着眼泪对我说:“作为一名党培养起来的老记者,我深感由于长期处在领导岗位,这一生写得太少,愧对伟大的时代,愧对伟大的人民。人民给予我太多,而我付出的太少。现在有人已经把他们(指十名共产党员)淡忘了,甚至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那样无私奉献的人,怀疑共产党员是否真的是那样公而忘私。我之所以把这十名共产党员的事迹集中成册,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真的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就是想重现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就是想说明这些几十年前的典型的现实意义;就是想借他们的榜样力量增加今天正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人们的信心……”
ஸஸ现在看来,穆青同志七年前说的这番话,既是党的忠诚的新闻记者的内心自白,也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言。■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人民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