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无边无涯的天空,他只知道飞翔,因为一旦停止飞翔,他终将栽倒在地……忽然,一支箭射中他,再一支箭射中他,他别无选择,仍只有继续不断地带箭奋飞……飞行途中,偶尔,留下脚印,几乎都是带血的脚印,他低头凝视,不知道他的爪痕,为什么与众不同。”
台湾作家柏杨在12年前出版的回忆录中,以不断飞翔的受伤孤鸿形容自己一生。4月29日,这只孤鸿以89岁高龄去世,终止了传奇的旅程。
柏杨本名郭衣洞,幼年名为定生,1920年出生于河南。父亲曾担任过河南通县县长,柏杨母亲早逝,父亲续弦。年幼时受后母凌虐,寄居亲戚家。缺乏家庭温暖,也未用心向学。他靠着天资聪颖、作弊、伪造证件,一路混上大学。其实连中学都没毕业、大学也没有拿到文凭。“郭衣洞”之名,即是他伪造证件报考东北大学(当时迁校四川)所用假名。柏杨曾说:“不仅是史学,连文学、诗、人权,等等一切,我都是土法炼钢。事实上,我只是一块始终干涸的海绵,除了吸收,还是吸收,并没有纵贯的师承。”
年少时,正值蒋介石推动法西斯风潮之际,青年爱国情绪受此思潮吸引,加入国民党青年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他到台湾后,曾在国民党组织受训时写的自传中称:“余十数岁时,闻人称呼领袖,即知立正致敬……”
国共内战,柏杨于1949年辗转到台湾。先后在学校、教会工作过,后经友人介绍进入救国团。救国团是蒋经国仿效共青团,想培养自己年轻干部的组织。柏杨在救国团负责文艺工作,开始接触文化圈,包括反对蒋介石、企图组织政党的《自由中国》杂志社的朋友们。这段时期,他以“郭衣洞”的本名陆续发表小说。
一次救国团到中部横贯公路参访,这条公路是蒋经国带领退役军人开拓出来,被蒋氏宣扬为重要政绩。途经一处原住民部落“古柏杨”,他爱上这个名字,之后就“柏杨”为笔名。
柏杨因为男女关系离开救国团。柏杨在河南老家因父亲安排娶了一位艾绍荷女士为妻;之后,在四川又认识崔秀英女士;分别各生下一女。来台之后,在师长介绍下又娶了齐永培为妻,并生下两子。这样的故事,在那一辈经历封建社会与颠沛流离的青年身上,并非特例。柏杨在救国团工作时,因为举办青年文艺活动,认识大学女生倪明华。与倪明华的男女关系惊动了蒋经国。柏杨选择了倪明华,与齐女士离婚。救国团则要求柏杨离职。
离开救国团,反而开启柏杨新的人生道路。他在报纸上写杂文为生,他称这十年专栏作家生涯,是有生以来最长期的安定日子。当时已与倪女士结婚,生下一女“佳佳”,柏杨特别疼爱这个女儿,似乎把对之前四个子女未尽的父爱全投射在她身上。
柏杨的杂文逐渐触及严肃的社会文化议题,以嘲讽幽默的文风臧否时事。他建立起在台湾与海外的文名;相对地,当权者对其不满也日益加深。
悲剧终于引爆了,引爆点是则漫画。当时妻子倪明华在《中华日报》负责家庭生活版,每周会刊登一则美国连环漫画“大力水手卜派”(Popeye),柏杨负责把英文翻译成中文。1968年1月2日刊出的漫画内容是,卜派与儿子漂流到一个小岛,两人的对话如下:
父:我是国王,我是总统,我想干啥就干啥!
子:我哩?
父:你算皇太子吧。
子:我要干就干总统。
父:你这小娃子口气可不小。
子:老头,你要写文章投稿呀?
父:我要写一篇告全国军民同胞书。
子:全国只有我们两个人,你知道吧。
父:但我还是要讲演,敝国乃民主国家,人人有选举权。
子:人人?只有两个啦!等我想想……嗯,我要跟你竞选。
父:我先发表竞选演说:全国军民同胞们……
子:开头不错。
父:千万不要投小娃票。
子:这算干啥。
“全国军民同胞们”,是蒋介石演说时常用的开场白;再加上“父子流落小岛”,那不是在影射蒋氏父子吗?父子争当总统,不就是国民党宫廷内斗在上演吗?其实这个外国漫画家根本不知台湾有蒋氏政权,但柏杨得罪了当道的“纪录辉煌”。特务、小人为此漫画争相举报,结果蒋经国震怒,下令逮捕柏杨。
柏杨经历四个月的逼供刑求,被迫承认曾被解放军俘虏,并被吸收来台当“匪谍”。柏杨被以叛乱罪判刑12年。柏杨先被关在台北附近监狱,后转到专门关政治犯、重刑犯的小岛“绿岛”。
沦为阶下囚的柏杨,因狱中图书馆有一部《资治通鉴》,而让他转型为通俗历史学家。他在狱中完成了《中国人史纲》等三部书稿。
1975年蒋介石去世。国民党仿效封建君王,大赦天下。柏杨刑期减为八年。原本1976年就要出狱,但蒋经国仍不放心他,以在绿岛监狱担任“教官”之名继续软禁也。后经国际人权组织以及核能学家孙观汉等人的救援,引起国际关注,终于在1977年4月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柏杨再度妻离子散。出狱第二年找到新伴侣张香华,共度余生。他陆续将狱中完成的三部通俗史学书稿出版,又写下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柏杨版资治通鉴》,以及《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在各地华人社会一度造成轰动。本书批评中国几千年的酱缸文化所造成的中国人的劣根性。1984年,他应50年代《自由中国》文友聂华苓之邀,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写作营演说,首度以“丑陋的中国人”为题。他在演说中说:
“自从孔丘先生之后,四千年间,没有出过一个思想家,所有认识字的人,都在那里注解孔丘的学说,或注解孔丘门徒的学说,自己没有独立的意见,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允许这样做,所以只好在这潭死水中求生存。这个潭,这个死水,就是中国文化的酱缸,酱缸发臭,使中国人变得丑陋。”
柏杨说:“我写《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一种棒喝。我要用人权拯救我们自己,虽明知无此能力,但有此心愿,鞠躬尽瘁……”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批判,有其尖锐之处,尤其对处于转型阶段的华人社会,容易引起想求新求变者共鸣。不过,很难从作品中有系统地找出中华文化“酱缸”的结构性问题出在哪里,也很难确定他批判的诸多现象,是否为华人社会特有问题。他的“棒喝”作用,与另一个在80年代稍晚成名的作家龙应台类似。
《柏杨版资治通鉴》则是企图以白话文翻译史书的伟大尝试。就出版形式上说,这是出版人王荣文、詹宏志的一个新尝试,仿效日本把“书籍杂志化”,分期出书;就内容而言,柏杨的企图不只是翻译工作,还想把历史主体从帝王将相扭转成寻常百姓。
他在序言中称《司马光版资治通鉴》“虽然它自认为和被认为是帝王的镜子,事实上,却没有一个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明王朝皇帝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王朝的皇帝群,却一蟹不如一蟹。盖权力固可使人发疯,权力同样也可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见镜子……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
柏杨认为司马光的思想是“狂热偏执的时代反动”,但肯定司马光写作团队在史实部分很专业。他在书中透过“柏杨曰”反制司马光的“反动”。柏杨自信其白话译本最长会有两百年生命,但外界评价不一,甚至有人倡议组织“修柏会”,修订柏杨版的错误。不过,这部作品带动通俗历史阅读风潮,其时代意义不能否定。
柏杨一生对抗专制威权,关注人权议题。2007年底柏杨已重病在床,当时台湾政局不稳,陈水扁透露“有人建议他考虑戒严”,此言一出,引起柏杨大声反对,为此食不下咽。可见这位受到威权创伤的孤鸿,对民主人权真诚的信念。■
作者为台湾《新新闻》前副总主笔,现为专栏作家
本文节选版刊于5月12日出版的2008年第10期杂志“逝者”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