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添
2004年01月05日 00:00
T中
然而,谢添也走了。2003年12月13日上午6点10分,谢添于北京积水潭医院逝世,享年89岁。
谢添1914年6月18日生于天津。他早年就读于天津英文商务专修中学。1933年前后在天津开始业余话剧演出,曾参加鹦鹉剧社,演出田汉、曹禺等人的剧作。
“文革”中,我的一位友人曾经陪曹禺骑自行车去谢添所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访友。曹禺当时已是60多岁的人了,骑到半路,体力不支,只好由我这位友人于后座带着他,一手扶把,另一手扶着曹禺的自行车继续赶路。到了北影,曹禺第一个找的就是谢添。曹禺生于1910年,比谢添年长四岁,他俩是那种年轻时结下的朋友。二人相见,立刻全变成了天津口,你嘛我嘛地热闹开了。及至出得门来,曹禺仍旧兴致不减,说,他可是个大活宝!
称他“活宝”的不止曹禺一人。那段时间,隔个十天半月,谢添就与方成、丁聪、侯宝林、钟灵等几位老朋友,偷偷聚会一次。在那年代,据说他们“见面就乐,调笑不断”。在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且当时刚从“牛棚”出来不久的这些艺术家身上,幽默不仅是智慧的表现,而且还是一种智者的生活态度。他们是艺术家,他们更注重的是内心的自由。
谢添出生于天津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其父多才多艺,业余时间喜欢作画,又会吹笛子,对他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谢添的母亲是个电影迷,谢添四岁的时候就被母亲抱着去看电影。据说谢添小时候深受卓别林影响,模仿卓别林的 “外八字”步惟妙惟肖。
谢添1935年到上海,参加了业余剧人协会。1936年曾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夜会》、《清明时节》、《生死同心》等影片中饰演角色。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随上海业余旅行剧团赴四川。1939年谢添在成都任西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了影片《风雪太行山》,并演出话剧《卢沟桥》、《太平天国》、《钦差大臣》、《重庆二十四小时》、《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
以上的作品菜单就让我们明白,谢添开始从事戏剧活动的时候,也正是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的年代。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而作品题材的时代性,要求表演者的创作趋向生活化,要求他们去注意和体验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感,这也决定了谢添那一代演员必然的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表演风格。
艺术经验无疑是与人生经验相联系的,艺术经验要从生活中提取精华,在表演创作中运用技巧,把握分寸,将人类最丰富最复杂的情感感受展示出来。
谢添对于艺术经验的积累是超乎常人的。他是最早带给我们健美概念的明星,在孩子们面前,他能一下子变成肌肉怒张的大力士,又能一下子变回骨瘦如柴的“大烟鬼”,逗得孩子们惊呼,所谓“千面人”是也;他还拉二胡,吹萨克斯,唱京剧,研究评弹;说相声,变戏法,打快板;爱好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田径、体操;还练就了左右手“倒”写书法的绝活……
谢添所代表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他们不是所谓的“偶像”明星,他们是才子明星。“偶像”需要包装,才子是可以自我造就的。谢添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天地文史、古今中外、文音美剧的通才杂家,作为谢添忠实的小观众,我们当时甚至相信他是万能的,可以胜任任何一种角色。
谢添从艺70年,1949年以前有17部作品,建国后导、演28部。
谢添表演艺术的代表作是1958年拍摄的《林家铺子》。那个“在豺狼面前是羔羊,在狡兔面前是恶狗”的林老板让他演绝了。那些时而窝囊,时而狡诈,时而凄楚,时而贪婪的眼神把我们弄糊涂了,到底是应该同情他,还是恨他?谢添塑造的林老板,是一个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又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是谢添电影表演艺术创作的高峰。
可惜这巅峰之作给他带来的并不是更多的荣誉和更多的表演机会,而是无数次的批判和诬陷,以至“文革”中因此住进牛棚。改革开放以后,谢添为拯救传统艺术、舞台艺术做了许多工作,拍摄了戏曲片《七品芝麻官》、《烟花泪》,话剧精品《茶馆》、《丹心谱》。他还拍摄过颇具喜剧色彩的《小铃铛》(与陈方千合作)、《锦上添花》(与陈方千合作)、《甜蜜的事业》等广受欢迎的影片。
尽管谢添导演的影片有18部之多,但是他的影迷们还是心存遗憾的。因为在他们眼里,谢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应该给观众们留下更多的艺术形象。■
作者为《工人日报》文艺部主任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财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