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马洪

2007年11月10日 21:59 来源于 caijing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7年10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深秋,北京,1972年。从三里河至和平里的13路公共汽车上,一位身着中山装的52岁男子,心无旁骛,默默背诵着“元素周期表”。与他经历过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相比,默记元素周期表和更复杂的化工知识,显得很轻松。他是中国第一套30万吨乙烯工程的副总指挥马洪,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的安排下,两年前悄悄由山西娘子关调回北京。
  历史必须借助一连串偶然才可呈现出它的必然性。镜头切换到20年前,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新成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由高岗担任主席,邓子恢、李富春、贾拓夫任副主席;委员包括陈云、彭德怀、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习仲勋、黄克诚、刘澜涛、安志文、马洪、薛暮桥。
  16个月之后,1954年3月,毛泽东在同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的谈话中委婉道出:“……我总觉得党内外有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好像一场大地震即将来临。……我强烈地感到党内存在两个中心,一个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另一个却隐而不现。”就这次谈话不久,那个隐而不现的中心被摧毁了。也在那一年,马洪行政级别被贬七级,就任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副经理。
  那场“地震”之后七年,1961年,逆境中的马洪,以不懈的调查研究和真知灼见,成为邓小平主持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亦称“工业七十条”)的主要执笔人之一。此后,他被任命为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文革”爆发后,马洪陷入更深的逆境。
  在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并多次经历逆境与顺境的大起大落的老党员当中,马洪表现的两方面素质结合得恰到好处:兼有“克己忍耐”和“顽强斗争”两种品格,兼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经济管理才能。
  镜头切换到72年前,山西省定襄县一所宗族学堂。一日,先生发现学生们交上的答卷雷同,似乎有人在替他们做功课。追问之下,他发现了那个扫地孩子的天赋,允其入室,之后更保荐他去读大同铁路新学。不过两年,他已成长为同蒲铁路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时年17岁。这位年轻的总工会负责人与阎锡山谈判时初露锋芒。阎既感慨又恐惧,遂通令缉拿这个姓牛的小伙子。
  姓牛的马洪由山西一名军官护送,去了延安;依时任中组部部长陈云的建议,改名“马洪”,以期再返敌后。三年勤奋学习,21岁,马洪成为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室的研究员和学术秘书。1942年,他随社会调查高手张闻天赴陕甘宁边区,为期一年半,耳濡目染,知微见著,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没有调查与真知灼见,马洪绝不发言。
  远比“不发言”和“随意发言”更困难的,是基于调查与真知灼见的恰到好处的发言。1984年,马洪被一连串偶然事件带到了一个历史关口。那是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夕,“十年浩劫”结束不久,人们还普遍缺乏以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政治诉求的智慧。马洪以丰富的政治经验,以比共和国年龄更久的经济管理资历,更以在漫长逆境里从未嫁祸于人而享有的广泛信任,不畏风险,不怕得罪老领导,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终使他能够有把握地上书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了最具稳健派风格的微妙且意义深远的政治表达。
  时隔20年后,在第一届“中国经济学奖”评委会为马洪撰写的“获奖理由”中,特别提及马洪及他的这封信在当时形势下的重大贡献:“他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文字表述写入全会决议,并说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如果不承认这一点,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和现行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都难以从理论上说清楚。”
  局外人看中国改革,称赞它是渐进的,且远比苏联的激进改革成果卓著;局内人看中国改革,知道“渐进”的改革,其实每一步都需有人敢于承担风险。马洪的风格是抓住历史机遇,顽强地推动中国社会演化,求成事不求成名。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政治表达获得合法性之后,1988年,马洪又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市场经济正名”,并受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委托,及时组织学者撰写了普及性读物《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具有普遍合法性的中国经济模式的政治表达。
  2007年11月7日晨9时,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广场上,聚集着数百位前来向马洪遗体告别的亲友、学生、领导和同事,怀念他身上难得地融为一体的稳健、敏锐与顽强。
  马洪像海水里的盐,默默融化着自己,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接一代的中国改革者。■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