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文化 > 思想 > 正文

孙元良

杨彬彬
2007年06月25日 17:33
抗日名将,2007年5月25日在台湾逝世,享年103岁


   
对于国人来说,刚刚去世的一代名将孙元良远没有他的“影帝”儿子秦汉有名。70年前,他因淞沪会战下令“死守上海最后阵地”而名垂青史。2007年5月25日,103岁高龄的孙元良在台湾逝世。家人低调料理完后事后刊登讣告,表示将依老父遗愿,择机将骨灰迁葬南京,“永依国父灵寝”。
    孙元良原籍浙江绍兴,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幼年丧父,18岁只身赴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受“五四”思潮和蔡元培、胡适等人的感召,投考北京大学,未果,改入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政治科。以他的文化程度,假如不是这次意外落榜,中国很可能会多一位领风气之先的学者,而少了一位长寿的抗日将军。
    1924年,成立伊始的黄埔军校首次全国招生,刚到北京的孙元良决意投笔从戎。他不顾亲友“当亡命之徒”的反对,在时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的推荐下,连过两关,被录取为第一期学员。新生入学填写调查登记表时,刚刚年满20岁的他在“何以要入本校”一栏,写下了“一非解决经济问题,二非想升官发财,只相信三民主义,非武力不乱推行”的话,借以表明心迹。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孙元良第一次崭露头角,是1925年初国民政府讨伐陈炯明的惠州之战。是役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亲自督阵,时任连长的孙元良不顾手臂受伤,高擎连旗,率先冲上惠州城头,引起了蒋的注意。嗣后,孙被提拔为炮兵营长。次年7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成立,孙先后担任警卫团团长、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等职,成为蒋的嫡系部属。因为这层渊源,孙元良对蒋介石终身执师礼敬之,甚至被人讥笑为“黄马褂”、“天子门生”也不以为意。2005年,年过百岁的老人在台北家中接受媒体采访,谈及60年前的抗日之战,仍言必称“蒋公”,以亲身抗战经历,力辩“不抵抗说”。
    孙元良一生军功,与上海抗日之役密不可分。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刚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肄业回国的孙元良奉命率领第259旅集结南翔,在庙行镇一带成功阻击日军,被国际舆论称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次年1月,孙元良升任蒋系嫡属最精锐的第88师中将师长,并荣获宝鼎勋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孙元良师262旅523团与日军前哨部队正面遭遇,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打响。孙元良指挥所部夺取了多个据点,后因日军援军赶到,易攻为守,坚守闸北阵地整整76天,筑成了华东战场抗日的第一道防线。10月底,中国守军奉命撤退,孙元良亲自向所部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下达了“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谢率领八百孤军转战苏州河北岸,坚守四行仓库,掩护50万大部队撤退,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战略意图。“八百壮士”的惊天壮举,为中国抗日战争赢得了更多世界舆论的同情,孙本人也因此晋升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获颁云麾勋章。
    得意也沙场,失意也沙场。孙元良因抗日军功赢得世人推崇,也因为踏足军旅,给自己带来了三次“血光之灾”。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刚刚当上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的孙元良,被指在奉新一役中“不坚守阵地”,致使南昌失守,差点被枪毙。经过刘峙、胡宗南等人的力保,才得免死;1933年,因淞沪战役而名声大躁的孙元良被控“贪污军款”,羁押汉口。幸得其叔父川军司令孙震和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力保,出狱后得以官复原职;1938年3月,从南京保卫战前线败退武汉的孙元良再度因“军纪不好”被查办下狱,羁押42天,后被张治中、顾祝同等高官联名保释。他本人事后猜测,因为当年在上海拒绝了“国舅”宋子文的无理要求,才遭人陷害。
    痛定思痛,孙元良在狱中日记写下了“此事解决后,若再沉迷于军政界中,若蛆之钻粪不知其臭,则真不可救药矣”。次年2月,他以普通职员身份,取道香港,赴欧洲各国游历。期间考察英、法、德、意各国政治、社会状况,一度想重返学界,后经友人劝说,才于1939年底回国,重返军界效力。
    1949年南渡台海后,孙元良主动退役。为家庭生计,他一度旅居日本开设“天福园”面馆。1975年返台后定居高雄,筹建瑞祥针织公司,业余撰写了《亿万光年中的一瞬》、《世界军事史》等著作。晚年,他和儿女隐居在台北天母,含饴弄孙,自叹:比起死于非命的同袍战友,委实有天壤之差,“福寿”二字当之无愧。
    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1985年。因日本军国主义者否认南京大屠杀真相,81岁高龄的孙元良在台湾高雄公开发表抗议书,引起两岸关注,大陆民革机关报《团结报》曾全文刊发。2004年黄埔军校80周年大庆,作为硕果仅存的一期校友,两岸有关部门争相邀请孙元良出席,但他最后都没有参加,20年的戎马生涯,只成“亿万光年中的一瞬”。
    知父莫如子,也许还是秦汉谈及老父时说的那句话最为贴切:“父亲本身并不好斗,他不喜欢战争,只是在对抗日本侵略中,恭逢其会而已。”■

作者为杂志记者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